國庫殷實成為了絆腳石?
當然,光國庫殷實,是遠遠不夠的。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讓我們追索曆史。
著名學者陳誌武先生曾經做過這麼一個比較,把公元1600年時的國家分成兩組。
一組是國庫深藏萬寶的國家,像明朝時期國庫藏銀1250萬兩、印度國庫藏金6200萬塊、土耳其帝國藏金1600萬塊、日本朝廷存金1030萬塊。
另一組則負債累累,如當時的西班牙、英國、法國、荷蘭、意大利城邦。以英格蘭為例,國王想收稅都要反複與議會進行商議。
那麼,從400年前到19、20世紀,哪組國家發展得更好呢?當年國庫藏金萬貫的,除日本於19世紀後期通過“明治維新”改變其命運外,到今天它們還都是發展中國家;而當時負債累累的國家,今天基本上都成為了經濟發達的代表國家。
表麵看,國庫越充實就越好。但是從深層次思考,或許不需要借錢花的政府反倒是容易腐敗,抑製了個人的創造力,就像富家子弟更容易不思上進那樣。
隻有當王權或者集權政府的開支總是不夠或者勉強夠,以至於需要經常借債、與民間討價還價征稅的時候,權力才受到約束,這給了民間更大的空間。代表性的就是英國君主製受到議會的製約,每次征稅都需要經議會同意。而第一次工業革命,也正是從英國開始的,這並不偶然。
而民間窮則思變,做一些當時看起來“鋌而走險”的事情,如此創造空間才被解放出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