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2年8月3日拂曉,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他以為這就是印度,故而把原住民稱作“印第安人”。
創新的航線探索,造就了美洲大陸的曆史,使其正式載入了新的篇章。
2.多元文化的融合
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它的民族構成開始是歐洲大陸的移民,後來又有了非洲人和亞洲人。
多元文化的碰撞,使得大家在交往的時候,都需要去適應彼此的不同,並能從別人身上學到新鮮的東西。這就造成了創新的環境。
3.國家成立迫切需要創新模式
美國的獨立戰爭,是一個借債生存的典型故事。
剛剛宣布獨立的美國,最大的挑戰並不在同英軍作戰的戰場上,而在戰爭經費的來源上。
美國第一屆大陸會議考慮過在各州征稅,但是,這行不通,試想:如果新成立的政府也要大量征稅,那為什麼還要獨立反抗英國征稅人?獨立運動眼看就要失敗,華盛頓派助理前往法國,成功說服了法國國王再借250萬法國金幣給美國。
一個年輕的國家就這樣靠舉債存活了下來。
就在《美國憲法》簽署的1788年,也就是在清朝國庫存銀6000多萬兩的時候,美國政府的外債和內債是如此之多,不管從哪種意義上講,都已是一個破產的國家。當時政府稅收極少,解決債務的唯一辦法就是金融創新。
如果說今天的全球金融危機是因美國聯邦政府、地方政府、企業和家庭寫“借條”太多,債務泛濫而導致的,那麼,1788年時,美國貨幣、貸款、債券種類並不比今天少多少。
1790年1月,33歲的漢密爾頓向國會遞交了一份債務重組計劃,要求按麵值100%兌現在1788年憲法通過之前發行的所有公債,包括聯邦與地方政府發行的各種戰爭債券、獨立戰爭軍隊簽署的各類借條,所有債務由聯邦政府全額承擔。換言之,新的可以自由交易的債券取代原來五花八門的戰爭債券,大大簡化了新國家的債務局麵。
今天來看,漢密爾頓的債務重組舉措,似乎隻是一種簡單的債務證券化運作,但是,他的天才創新在於,這三隻債券埋下了生發出紐約證券交易所,也就是“華爾街”的種子。
可以說,沒有進取的創新精神,美國在世界上就不複存在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