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努力,美國的教育與國家的經濟發展已經結合得渾然一體,不僅使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甚至還主導了以電子科技為主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到今天,這個隻占世界人口5%的國家,卻擁有43%的世界經濟生產力和40%的高科技產品,會聚著世界上最多、最優秀的科技人才和超過全球一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大學畢業生的人數,並不簡單等於人才的數量。
什麼是知識分子?什麼是人才?
懂得東西多,便是人才?錯了,在辭典時代,這種定義人才的概念已經過時了。在Google、百度、維基百科的時代,這種定義根本就是笑話!
人才,是指具有獨立懷疑精神,獨立思考能力,對這個世界有廣泛興趣,並有熱情去解決問題的人。
而我們目前的“學曆”教育,是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還是讓學生對學習更討厭?我們是激發學生的懷疑精神,還是用12年的時間訓練他們“正確答案不容挑戰”?
近年來,在中國,大學生就業難、學費高的話題,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很多大學生、碩士生,起步薪水隻是1000多元2000多元。
我想說的是,不是大學生錯了,是我們的教育體製錯了,那些有懷疑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都是競爭的失敗者,因而早早喪失了自信心和對學習的興趣。
教育改革中國已經喊了很多年,收效甚微,不敢越雷池一步。美國小孩15歲之前,不參加任何一項考試,與中國相比算不算天壤之別?創新型社會的口號既然已經喊出來了,那麼,創新型人才何時培養,又怎麼培養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