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2 / 2)

朝臣們爭不過長生,最終魏家之事順了長生的心意。

方爭勝沒有懷疑長生對魏家的情意,他通過這件事卻進一步了解長生,相比較他這個皇帝,長生顯然更重視律法,若有一天他這個皇帝跟律法衝突,隻怕長生會站在律法那一邊。

這樣的人心思固執,但重情重義,有弱點可以控製。

魏思謙重新起複,在京郊附近縣城當一個小縣令,雖然職位低微,但到底恢複了官身,且魏家“三代不許科考”的旨意也算是廢掉了。

這件事鬧得沸沸揚揚,朝臣們雖然強烈反對,但內心裏倒羨慕魏嵐收了長生這麼個弟子,起複之後出了成績第一時間便為老師的家人奔走,哪怕師徒早已決裂依舊不改初心,不管長生旁的事如何,單從這件事上,已經足以證明這是個重情重義之人。

通過長生幾年前的手劄,經過兩代帝王的努力,國庫豐盈,如今又得了長生的“神兵利器”相助,方爭勝有意向周邊擴張,希望在有生之年見到萬邦來朝的局麵。

長生倒沒有阻攔,因為他的愛好和平十分狹隘,相比較懼怕本國麵臨外來者入侵的局麵,入侵他國也就可以接受了。

近現代百年屈辱史並不僅僅是一段文字而已,自方爭勝有意爭霸,長生便主動請纓,作為後勤人員參與戰爭,負責戰後安撫工作。

不過兩年時間,方爭勝的軍隊,便踏平了草原,完成了方淮未完成之事,緊接著打通絲綢之路,往西擴張,若非因為戰線太長之故,方爭勝能一統這片大陸。

周邊各小國瑟瑟發抖,隔壁的高麗原本奉鄴朝為宗主國,方淮登基竟為派使臣前來朝賀,如今方爭勝這麼大的動靜,他們也裝不得傻,正好趕上方爭勝的萬壽節,搭了一波末班車。

多國使臣朝賀,自願奉新朝為主,順便哭一波窮,一般帝王礙於麵子都要賞賜一二。

宗主國雖然也是殖民形式的一種,但無論是前朝還是今朝,都從未實行真正意義上的殖民手段,很容易發生貢品價值遠低於賞賜的情況。

而過多的剝削也沒有意義,因為到頭來苦的還是殖民國的百姓,而賞賜過多肥的也是上層,而非百姓。

長生的建議,卻是直接將周邊小國納入版圖,將原住民收編成為本朝的一個少數民族,在小國推行本朝的政策,實行漢化一統。

這種建議,毫無疑問遭到了不少人反對,武將們倒是很高興,畢竟推行這種政策很大程度意味著遠征小國,武將有戰打自然高興。

而文臣卻分為兩派,一派支持一派反對,反對派是一群迂腐的儒生,大談仁義道德,長生也沒有生氣,隻是請求派遣文臣前去勸降。

此話一出,那些原本叨叨的文臣們也徹底閉上了嘴巴。

又兩年過去,方爭勝完成了對周邊小國的整編。

長生的意見,方爭勝大多采納,若是換了旁人隻怕此時難免誌得意滿,但長生勉強也算是一個曆經三朝之人,他到底還是察覺到了方爭勝態度的微妙,之後於朝事上不再多言,更不敢結黨,慣來獨來獨往,不與朝臣焦急。

三年後,長生以身體為由請求辭官,方爭勝不允,長生再三請求,方爭勝這才同意,長生也並未閑下來,轉而與秦昕然一起創辦書院。

秦昕然辦女學,長生辦格物學院,長生自己編寫教材,將前人和自己所知的知識彙編,教學以算數為基礎,又加上一些基礎的物理知識,這樣的學院教出來的學生無法參加科考,因而入學者寥寥。

長生這些年的政績,實打實的改變了大多數人的生活,且京中上流社會都明白,哪怕長生致仕,依舊對方爭勝有很大的影響力,因而不少人家為了搭上長生這條線,將家中庶子送到書院入學。

長生明白世情如此,因而心中也沒有嫡庶之別,不管入學的是嫡子庶子,他全都一視同仁。

方爭勝也曾經入格物學院微服私訪,見了學生做的那些粗淺的科學實驗,心下雖覺得奇異,但到底不夠重視。

直到長生拿著製冰的硝石,告訴方爭勝此物也是炸藥的成分之一,方爭勝這才重視起來,再看這些實驗,便頗覺脊背一寒。

一屆學生三年畢業,學子畢業本以為要麵臨無處可去的情況,長生向方爭勝奏請從工部獨立出一個衙門,專司發明研究之事,方爭勝忙不迭的同意,而後建了一所研究院,將格物學院的畢業生近乎包圓。

長生不到四十便致仕,此後四十年再未出仕,他教出來的弟子卻遍布天下,因著他創辦格物學院,培養了幾代理科人才,被後世人稱為理科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