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示警!(1 / 2)

此刻,一位老教授正在看著一個物理論文。

“恒星在時刻進行著核聚變,恒星的在不斷的縮小著。正是因為這種核動力能自我調節得幾乎精確地與引力平衡,恒星才能在長達數十億年的時間裏保持穩定。”

“熱核反應發生在極高溫度的原子核之間,因而涉及物質的基本結構。在太陽這樣的恒星中心,溫度達到一千五百萬開氏度,壓強則為地球大氣壓的三千億倍。在這樣的條件下,不僅原子失去了所有電子而隻剩下核,而且原子核的運動速度也是如此之高,以至於能夠克服電排斥力而結合起來,這就是核聚變。”

這篇物理論文,論述不嚴謹,破綻很多,在很多問題上,顯得幼稚至極,若是粗看,垃圾至極。

隻是大概的掃了幾眼,老教授就是丟在了一旁。

隻是次日,忽然靈光一閃,覺得這個論文,在諸多的錯誤,諸多的不足中,還是有諸多的可取之處。

這篇論文名為《地球萎縮理論》。

地球膨脹說,是20世紀20~30年代提出者B.林德曼和O.C.希爾根貝格提出的。還學說,認為原始地球有一個封閉的矽鋁圈,因地球內部膨脹而導致矽鋁圈的破裂、離散,形成分離的大陸;而從地幔膨脹出來的物質充填在離散的大陸之間,使洋盆不斷擴大。板塊構造理論提出以前,地球膨脹說曾經作為活動論的重要代表而引人注目。

“地球萎縮理論”是俄羅斯地質學家維亞切斯拉夫?奧爾列諾克提出的。他表示:自誕生之初以來,地球的平均球半徑已減小了585公裏,這種萎縮源於地心引力以及太陽輻射吹走地球大氣層中的氫原子。除了地球萎縮理論外,亦有人同樣提出了膨脹或振動理論。

而這個學生,根據這兩個理論,提出了全新的猜想。

在猜想中,這個學生認為幾億年前,地球地球的直徑,體積,地麵麵積,都是遠遠的超越了現在,可是因為某種原因,不斷的縮小了。

大池塘,養出大魚;小池塘,養出小魚。

而在史前生物,多數體格巨大;而當今的生物,多數體格較小。

而發生這樣的變故,主要是地球不斷的縮小,地球麵積在縮小,地球上的氧氣、各種生物等等,都是大量減少,池塘在不斷的變小著,很多的“大魚”,不適合生存了,走向了滅絕。而很多的“小魚”漸漸的成為了主宰。

其中,又是用了各個數據論證。

這篇論文,總體而言,不嚴謹至極,不嚴密至極,破綻太多太多了,若是用各種理論攻擊,能尋找出一大推。

隻是閉上了眼睛,仔細想著,還是有一定的道理。

什麼是科學?

科學,不是那些高大上的東西,而是生活的點點滴滴。

很多科學,皆是“猜想”,接著論證,最後變為理論。

科學,源於猜想。

而在文章的末尾,更是寫道:“在未來,百年,千年,地球會不斷的膨脹,地球上的麵積會擴大十倍,百倍,千倍!”

“這個理論,有些荒唐!’

老教授評價道。

…………

第一篇物理論文送上去了!

白清有些忐忑不安,這是一次示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