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說過“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周厲王很不幸,這一次是前者。公元前841年,國人爆動,周厲王被老百姓放逐到彘地(今山西霍縣),後死於此。一代暴君就此終結!
你方唱罷我登場,周厲王一死,也就意味著,他的兒子周宣王該登台了,因為他的演出就要開始了。
周宣王叫姬靜,是周王朝的第十一位王,也是西周的倒數第二個王。
他是幸運的,因為在“國人爆動”中,他不但沒把命丟,反而後來還當上了天子。當時,大臣召公將還是太子的周宣王,藏在自己家中,不料消息泄漏,國人將召公家團團包圍,群情洶洶,要求交出太子,斬草除根。麵對這樣的形勢,召公迫不得已,玩了一招狸貓換太子的把戲,將自己的兒子冒充他交了出去,使他得以脫身。十四年共和後,召公又和群臣擁戴他登上了王位。
但他也是很倒黴的,因為他接手的是他父親留給他的一個爛攤子。麵對這個爛攤子,應該說周宣王還是有些作為的,他曾狠下了一番功夫整頓過朝政,也曾任用了一班賢臣,使得已呈衰落之勢的王朝一度複興。但麵對不斷侵擾的四周少數民族政權,他別無選擇,不得不像他父親那樣又拿起了武器,開始了漫長的保家衛國戰爭,前後長達三十五年之久(討伐侵擾周朝的戎、狄和淮夷是周宣王的主要曆史功績)。可是,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又怎能經得起戰爭的消耗呢?所以,到周宣王晚年,這個剛剛有點兒起色的爛攤子又開始慢慢地爛起來了。
當然,這種曆史責任不能完全由周宣王一個人來承擔。
首先,周宣王不具備“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的個人資質。他能穩住父親留下的爛攤子,在曆史上能有個“周宣王中興”的評價,就已經是超水平發揮了。雖說有些短暫,但至少也曾經輝煌過。
其次,也是最根本的一點,曆史前進的腳步勢不可擋。曆史發展到了西周,奴隸製也就走到了它的盡頭,一種更先進、更合曆史潮流的製度必將取代它,這是不以個人的意誌為轉移的。
所以,如果說曆史是一輛馬車,那麼周宣王就是一隻螳螂;如果說曆史是一輛火車,那麼周宣王就是那輛馬車,擋是擋不住的。曆史車輪滾滾前,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就這樣,周宣王駕駛著西周這輛破車,在風雨飄搖中前進著,前進著……誰都看得出,這破輛車遲早有一天會要散架的,隻不過還差一根稻草,但不是救命的那一根,而是駱駝背上最後的那根。
終於,那根壓倒駱駝的稻草來了,我們有情節的故事也就此開始了。
魯迅先生說過“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周厲王很不幸,這一次是前者。公元前841年,國人爆動,周厲王被老百姓放逐到彘地(今山西霍縣),後死於此。一代暴君就此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