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曹劌的身份低微,但魯莊公卻能讓這樣一個人直達於王庭,親自接見,並且還老老實實地回答了他三個問題。這一點,在等級森嚴的古代中國,恐怕還是鮮有人能做到。其次,從曹劌的簡曆來看,他並無實際作戰的經曆,對於這樣一隻菜鳥,魯莊公不但把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了他,而且還像個小學生那樣對他言聽計從,這就更是讓人歎為觀止了。
所以,長勺之戰的勝利,既是曹劌指揮得當的結果,更是魯莊公用人得當的結果。魯莊公就相當於是曹劌的伯樂,如果沒有他接賢納士的博大胸懷,曹劌就是再怎麼能折騰,也肯定會和無數的村夫野老一樣被湮沒於曆史的荒村之中。
前684年,齊魯兩國戰於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齊師敗績。
對於二曹是否同屬一人的爭論,曆史上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以為說不清道不明也正是曆史魅力之一,所以這些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東西,還是讓那些曆史學家們傷腦筋去吧!你我皆凡人,何必太認真。具體到這個問題上,我倒傾向於是兩個人,原因有二:首先兩人的身份不一樣,一個是憑勇力得寵的武將,一個是以謀略晉升的大夫;其次兩人的本事差異較大,一個是屢戰屢敗的庸才,一個是能以弱勝強的軍事理論家。況且,《左傳》的成書要比《史記》早,如果這二者確屬同一人的話,相信司馬遷他老人家也不會坐視不管吧。
齊桓公怎麼也沒有料道是這個結局。連個魯國都搞不定,以後還怎麼混!這太傷自尊了!
齊桓公決定以牙還牙,要在魯國身上挽回自己的顏麵。為了增加把握性,他派人約宋國助拳。齊、宋兩國過去都屬“泰山派”,有相互幫襯打架的優良傳統,此時的宋國國君是宋閔公,他也正想趁小白初立重續舊好。所以,兩國一拍即合,迅速勾搭到了一塊兒。
宋閔公派大將南宮長萬率軍協助齊軍,齊國這邊的主將仍是鮑叔牙。南宮長萬是宋國第一力士,能觸山舉鼎,有萬夫不擋之勇(在冷兵器時代,大力士和神射手最容易做成大將)。齊、宋二軍會於郞城(今山東兗州西北),分別紮營於東北和東南方向,對魯形成鉗製之勢。
由於有上次的長勺大捷,魯莊公這次麵對齊宋聯軍倒也不怎麼怵,忙召集手下那幫人來商議對策。曹劌肯定也在其中,不過這次卻沒他什麼事。
大夫公子偃說:“戰爭有法戰無定法,具體問題還得具體分析。所以,還是待我先探測一番回來再說。”
難道魯國連個偵察排也沒有?直到開軍情分析會了,這些問題都還沒搞清楚。
公子偃在外麵溜躂了一會兒,回來笑嘻嘻地說:“找到答案了!”
魯莊公說:“快說,別賣關子了。”
公子偃道:“我出去進行了仔細的觀察,發現齊宋兩軍的表現大相徑庭。鮑叔牙上次吃了敗仗,所以這一次相當謹慎,對部隊約束甚嚴,齊軍軍容肅整。而南宮長萬自恃有萬夫不當之勇,根本沒把我魯國放在眼裏,放任部下、恣其所為,宋軍就如同一盤散沙一樣。所以,我覺得我們應以宋軍為突破口。假如我們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突襲宋軍,宋軍必敗。宋軍一敗,齊軍尚能獨存?”
首先,曹劌的身份低微,但魯莊公卻能讓這樣一個人直達於王庭,親自接見,並且還老老實實地回答了他三個問題。這一點,在等級森嚴的古代中國,恐怕還是鮮有人能做到。其次,從曹劌的簡曆來看,他並無實際作戰的經曆,對於這樣一隻菜鳥,魯莊公不但把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了他,而且還像個小學生那樣對他言聽計從,這就更是讓人歎為觀止了。
所以,長勺之戰的勝利,既是曹劌指揮得當的結果,更是魯莊公用人得當的結果。魯莊公就相當於是曹劌的伯樂,如果沒有他接賢納士的博大胸懷,曹劌就是再怎麼能折騰,也肯定會和無數的村夫野老一樣被湮沒於曆史的荒村之中。
前684年,齊魯兩國戰於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齊師敗績。
對於二曹是否同屬一人的爭論,曆史上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以為說不清道不明也正是曆史魅力之一,所以這些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東西,還是讓那些曆史學家們傷腦筋去吧!你我皆凡人,何必太認真。具體到這個問題上,我倒傾向於是兩個人,原因有二:首先兩人的身份不一樣,一個是憑勇力得寵的武將,一個是以謀略晉升的大夫;其次兩人的本事差異較大,一個是屢戰屢敗的庸才,一個是能以弱勝強的軍事理論家。況且,《左傳》的成書要比《史記》早,如果這二者確屬同一人的話,相信司馬遷他老人家也不會坐視不管吧。
齊桓公怎麼也沒有料道是這個結局。連個魯國都搞不定,以後還怎麼混!這太傷自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