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臣子的本分】(1 / 3)

派哥哥去殺弟弟,楚成王把鬥廉的思想境界和政治覺悟估計得也太高了點兒吧。也不知是不是被氣昏了頭給鬧的。

果然,鬥廉來到軍中,秘楚王之令不宣,而是先和弟弟做了一次兄弟談話。

他說:“你擅自撤軍,大王甚怒,我就是奉命來取你的項上人頭的。”

鬥章大懼,道:“鄭國準備充分,且齊國救兵將至,我才撤的。我撤兵並不是怕死,而是怕損我楚國威風啊!”

“大王要的是結果而不是原因。所以,你想不死,隻有立功。”

“哥哥教我,何以立功?”

“掉轉車頭,重新殺回鄭國!”

“啊?鄭國早就有備,這個如何使得?”

“這就叫‘回馬槍’,出人意料,定能大有收獲。”

兄弟二人分兵兩隊,弟弟在前哥哥在後,再次悄悄向鄭國進發。

果然,鄭國不甚防備,當前隊的弟弟鬥章來至鄭界時,隻遇到鄭將聃伯率一小隊人馬,他們正在邊界巡邏。

正當雙方廝殺得難解難分之時,哥哥鬥廉繞到鄭軍背後突然殺出,鄭軍大敗,聃伯被俘。

鬥章忙要指揮大軍乘勢進擊,哥哥止住了他:“傻小子,你真想找死啊,此番偷襲成功實屬僥幸,能保住你的這顆人頭就行了,你還當真了!”

兩兄弟班師回到國內,鬥章向楚成王請罪道:“我撤軍並不是怕死而是誘敵之計。望大王明察。”

楚成王道:“既然有功,就暫且寄下你這顆人頭。但鄭國並未服氣,你們怎麼就撤了?”

鬥廉在旁替弟弟分辯道:“兵少,恐有損國威。”

楚成王怒道:“嗯,分明是怕死,還在這兒狡辯!那我再給你們一次機會,再添兩百乘車給你們,這次鄭國若再不來求和,你們就不要回來了!”

兩兄弟率四百乘車,又朝鄭國殺來。

鄭使再次至齊求救。

管仲建議與其救鄭不如聯合諸侯伐楚,直接與楚成王來次PK,直截了當,一舉而定乾坤。

齊桓公道:“我何嚐不想如此啊。楚國雄踞南方,始終是我的一塊心病。可是我們在這邊大張旗鼓地搞聯合,他那邊必然會充分準備,楚國又有江漢天塹可倚,到那時誰勝誰負還真難預料啊。即使我們贏了,也必定要付出巨大的代價,這對我們以後的霸業可是大大不利的啊。”

管仲道:“這個我早有計議,我們可以來個曲線伐楚!”

“哦?此話怎講?”

“我們擺出一副攻打蔡國的態勢,然後出其不意突襲楚國!”

“此計甚合吾意!”齊桓公讚道。

好像古代的許多領導同誌都喜歡用這句話來表示對下級所提建議的肯定,譬如曹操。品讀這句話,其中似乎隱隱又含有這樣一層意思——這個其實我也是這樣想的,恭喜你,和領導想到一塊去了。這就是領導說話的藝術,這就是領導之所以能永遠英明神武的技巧。如果脫口而出的是——哎呀呀,真是妙計呀!咱家咋就沒想到呢?請問你見過這樣蠢貨的領導嗎?

派哥哥去殺弟弟,楚成王把鬥廉的思想境界和政治覺悟估計得也太高了點兒吧。也不知是不是被氣昏了頭給鬧的。

果然,鬥廉來到軍中,秘楚王之令不宣,而是先和弟弟做了一次兄弟談話。

他說:“你擅自撤軍,大王甚怒,我就是奉命來取你的項上人頭的。”

鬥章大懼,道:“鄭國準備充分,且齊國救兵將至,我才撤的。我撤兵並不是怕死,而是怕損我楚國威風啊!”

“大王要的是結果而不是原因。所以,你想不死,隻有立功。”

“哥哥教我,何以立功?”

“掉轉車頭,重新殺回鄭國!”

“啊?鄭國早就有備,這個如何使得?”

“這就叫‘回馬槍’,出人意料,定能大有收獲。”

兄弟二人分兵兩隊,弟弟在前哥哥在後,再次悄悄向鄭國進發。

果然,鄭國不甚防備,當前隊的弟弟鬥章來至鄭界時,隻遇到鄭將聃伯率一小隊人馬,他們正在邊界巡邏。

正當雙方廝殺得難解難分之時,哥哥鬥廉繞到鄭軍背後突然殺出,鄭軍大敗,聃伯被俘。

鬥章忙要指揮大軍乘勢進擊,哥哥止住了他:“傻小子,你真想找死啊,此番偷襲成功實屬僥幸,能保住你的這顆人頭就行了,你還當真了!”

兩兄弟班師回到國內,鬥章向楚成王請罪道:“我撤軍並不是怕死而是誘敵之計。望大王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