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修訂的《春秋》中,記敘的鄭莊公與共叔段之事,隻是用了“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8個字。
我們很清楚地看到了,時間是魯隱公元年五月,地點是在鄢,人物是鄭伯和共叔段,事件是鄭伯在鄢這個地方打敗了共叔段。絕妙的記敘,在古人看來,能用最簡潔的文字將一件複雜的事情記敘下來,就可以了。因為那時的書寫材料是木片和竹片,很沉重的,不像現在的紙那麼輕。所以當時能簡潔就簡潔。
當然,這隻是表麵的意思,在孔子,其實在這個記敘中,隱涵著他的政治態度的。
第一,稱鄭伯,即打敗共叔段的是鄭伯,而鄭伯是共叔段的哥哥。也就是說是哥哥打敗了弟弟。如果這樣理解,那麼問題就不是其它的了,而是哥哥姑息其惡,不早為之所,弟弟作亂了,一心要殺死弟弟。
第二,稱共叔段,而不稱共叔段為弟,是因為共叔段對鄭伯沒有弟弟的的情義。而且,預謀著奪取哥哥的君位。
第三,共叔段實際上是出奔到共了,但《春秋》沒有說共叔段出奔,而是說鄭伯克段。克這個詞是用在國與國、君主與君主的交戰時的用語。用這個詞,一方麵,說明了共叔段的強大,就如另一諸侯一般;另一方麵又表示了鄭莊公,意在取走弟弟性命的意誌。
鄭莊公與共叔段是親兄弟,也就是古人說的,共叔段是鄭莊公的母弟,因為他們是同一個母親武薑生育的。應該講,如果在有眾多兄弟的那個時代,他二人的血緣是最近的。
但血緣近,未必就感情深。感情是靠後天的培養才會有的。武薑因為不喜歡鄭莊公,而更加地愛共叔段。共叔段因為母親的愛自己惡哥哥,而一樣地跟著母親不愛哥哥。共叔段的這樣的感情的產生,完全是由於母親武薑的影響的結果。武薑在兩個兒子上的情感上的扭曲,是造成鄭莊公強烈地要殺死弟弟的原因。
在大兒子寤生當了國君後,武薑提出給小兒子的一個城池是製邑時,已表明的武薑的心意,那是一個有險要地形的城池。鄭莊公當然不能答應,但還是答應給了弟弟京邑這個地方。
弟弟到了京邑,馬上做的事情,就是擴大加固城池。雖然《左傳》沒有說,但在段到了京後,祭仲就說了,“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的一段論述。祭仲當然不會無緣無故地說這樣的道理,正是因為段到了京後的城池建設,已超過最高限度,所以才有祭仲的這番道理。
鄭莊公為什麼最後會用二百乘戰車的軍隊去攻伐弟弟所在的京呢?在鄭莊公下決心要討伐弟弟時,段的勢力已相當大了。段在經營了京這座城池後,又先後將鄭國的西部和北部的邊疆地區納入了他的勢力範圍。這樣的結果,以至於公子呂都認為鄭國是否會有段來統治?因為他的勢力完全可以得到人民的支持。
孔夫子修訂的《春秋》中,記敘的鄭莊公與共叔段之事,隻是用了“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8個字。
我們很清楚地看到了,時間是魯隱公元年五月,地點是在鄢,人物是鄭伯和共叔段,事件是鄭伯在鄢這個地方打敗了共叔段。絕妙的記敘,在古人看來,能用最簡潔的文字將一件複雜的事情記敘下來,就可以了。因為那時的書寫材料是木片和竹片,很沉重的,不像現在的紙那麼輕。所以當時能簡潔就簡潔。
當然,這隻是表麵的意思,在孔子,其實在這個記敘中,隱涵著他的政治態度的。
第一,稱鄭伯,即打敗共叔段的是鄭伯,而鄭伯是共叔段的哥哥。也就是說是哥哥打敗了弟弟。如果這樣理解,那麼問題就不是其它的了,而是哥哥姑息其惡,不早為之所,弟弟作亂了,一心要殺死弟弟。
第二,稱共叔段,而不稱共叔段為弟,是因為共叔段對鄭伯沒有弟弟的的情義。而且,預謀著奪取哥哥的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