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僅憑幫助一次周襄王,晉國人民就擁護重耳了嗎?重耳當然不會這麼天真,這種不給人利益的演示,隻對周襄王有利,對晉國人民並沒有實在的好處。於是,晉文公與倡導君臣之義相配合的行動,是做有利於晉國人民的事情。他免除了人民欠國君的債務,他降低了人民的稅賦,他用國庫的財物施於受到災禍的人民、救濟貧困的人民,他減輕關稅、鼓勵通商,他勸農務耕,他節省政府開支。這些政策的實施,使得人民的財富得到了增長。人民的財富增長了,就希望能維持這樣的局麵。這個局麵是誰創造的呢?是重耳。於是結果是什麼呢?就是晉國人民,衷心擁護重耳這位國君。
第二件事是伐原,而這樣一次伐一座小城的舉動,卻演示了信這樣一個道德規範。晉文公說過,信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法寶,因為信,可以庇護人民。信怎麼是可以庇護人民的呢?這裏的信,其含義還是清楚的。信,就是用語言,真實地表達出的一個人的內心的意識,而這個意識,又是正確地表現給了外在的世界。我們用晉文公的伐原之戰,來解說信這個道德規範。
魯僖公二十五年冬,晉文公下令,隻準備了三天的糧食,帶軍隊圍困原邑。三天到了,原邑並無投降的表示,晉文公就下令撤圍。這裏,晉文公的意識,就是隻圍原邑三天,並且已將這個意識,變成了意誌,下達命令給晉國軍隊了。如果圍困的時間多或少,都與當初晉文公的意識不同一。那麼什麼是信呢?圍困三天,是信;多或少,就是不信。很明顯,信所要求的,就是意識和行為的一致。而這個意識,又必須表達給了別人。
這樣分析起來,好像很繞圈套子。如果說得明了些,信,就是說話算數,就是說老實話。據說,自從晉文公倡導信的道德規範後,晉國人民,經過一段時間後,都講信了。有一個現象可以證明。做買賣的人們,相互之間,說得都是真話。我賣的東西,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絕不以次充好,以假亂真。
第三件事是在被廬這個地方大蒐。蒐是指春天打獵,這裏可以理解是晉國,通過這樣的大蒐,來訓練軍隊,也可以理解為軍演。這樣的一個準軍事行動,必然是按實戰時的要求來實施。晉國很多次的三軍將佐的任命,也都是通過大蒐來確認的。那麼大蒐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要晉國人民,遵守禮這個道德規範。大蒐與禮有什麼關係呢?原來,在春蒐時,每個人是要按照貴賤少長排列並行事的。這就是禮。禮就是等級分明。每個人,在隊伍中有了自己的位置,就不會亂,這支軍隊就是一支紀律嚴明的軍隊。這樣的軍隊,一定是有戰鬥力的。
那麼,我們來看,義,達到了晉國人民擁護晉文公的目的;信,達到了每個人說的話,做的事,都是真實的信息;禮,達到了晉國軍隊是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一個有威信的國君,統帥著有戰鬥力的軍隊,去完成一件人人明白的事情,這個事情一定可以完成得很好,這個事情,在這裏是指戰爭。這就是晉文公城濮之戰,勝利的主要原因。而這三件事情,是狐偃向晉文公提出來的。
但僅憑幫助一次周襄王,晉國人民就擁護重耳了嗎?重耳當然不會這麼天真,這種不給人利益的演示,隻對周襄王有利,對晉國人民並沒有實在的好處。於是,晉文公與倡導君臣之義相配合的行動,是做有利於晉國人民的事情。他免除了人民欠國君的債務,他降低了人民的稅賦,他用國庫的財物施於受到災禍的人民、救濟貧困的人民,他減輕關稅、鼓勵通商,他勸農務耕,他節省政府開支。這些政策的實施,使得人民的財富得到了增長。人民的財富增長了,就希望能維持這樣的局麵。這個局麵是誰創造的呢?是重耳。於是結果是什麼呢?就是晉國人民,衷心擁護重耳這位國君。
第二件事是伐原,而這樣一次伐一座小城的舉動,卻演示了信這樣一個道德規範。晉文公說過,信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法寶,因為信,可以庇護人民。信怎麼是可以庇護人民的呢?這裏的信,其含義還是清楚的。信,就是用語言,真實地表達出的一個人的內心的意識,而這個意識,又是正確地表現給了外在的世界。我們用晉文公的伐原之戰,來解說信這個道德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