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戰敗】(1 / 2)

趙旃二次棄車跑向樹林,說明了,當時由於是戰車作戰,如果進入樹林這樣的地方,戰車就失去了其優勢,除非戰車上的人下來,與趙旃進行博鬥,就如屈蕩那樣。而這次趙旃跑到樹林裏後,好像楚軍方麵,沒有人下車,馬上去追殺趙旃。

而恰好此時,晉軍的逢大夫的戰車,卻從趙旃前麵馳過。車上還有逢大夫的兩個兒子。逢大夫的戰車應該也是向北去的,準備渡河逃命的。逢大夫自己駕車,他對兩個兒子交待過,要他們不要回頭看,但為什麼不讓兒子回頭,逢大夫沒有說明,也不好說明。而兩個兒子,可能也沒把父親的話當真,就真的回頭看去了。這回頭一看,就看見了跑進樹林的趙旃,哥倆就報告給了父親。

逢大夫很生氣,命倆兒子下車,下車的地方正好有棵樹,逢大夫要兒子們就呆在這棵樹下,等他回來好找到他們的屍體。然後請趙旃上了車。結果是趙旃得救了,而逢大夫的倆兒子卻被楚軍殺死,第二天,逢大夫回來找尋到那棵樹,看見自己的兒子,那兄弟倆一同死在了那棵樹下。

我們看到,在車戰的年代,誰如果離開了戰車,就意味著要戰死。趙旃沒有死,是由於他跑進了樹林裏,避開了楚軍戰車上的車左的射殺,和車右的刺殺。還有就是,當時沒有楚軍士兵下車去追殺他。而逢大夫的倆兒子,似乎就沒有準備抵抗,或者就無法抵抗,哥倆兒就在那兒等著楚軍士兵來殺自己了。因為抵抗也是無用的,反倒有可能使父親找不到自己的屍體。這樣的一個場景,當然使我們感覺到了戰鬥的殘酷。

而這樣一種殘酷的戰鬥,我們卻看不到當事人表現出的悲哀和痛苦,所能看出的倒是人對死亡的無畏的心理,和從容的表情。逢大夫為什麼不讓兒子回頭?就是怕看到戰場上那些無法逃命就要戰死的同胞。沒看到,就不用去拯救這些人;但看到了呢?逢大夫的行為,告訴了我們,看到了就必須要拯救這些人,寧可讓自己的親人死去。

荀首擒殺敵人以贖回自己被俘的兒子

逢大夫和他的兩個兒子一同上了戰場,這並不是特例。在那時的戰場上,這樣的父子兄弟一同上戰場的家庭當是占多數的。上麵說的趙旃與他的哥哥,和他的叔叔,一同上了戰場。在邲之戰中,還有一對父子,也一同走上了戰場,這就是荀首和他的兒子荀罃。

荀首此時是晉軍下軍的大夫,而荀罃也隻是一名戰士。在戰鬥中,荀罃被楚軍俘虜。荀首當是已逃過河,或者已在河邊準備渡河時,才知道兒子被俘的消息。荀首馬上重新渡過河來到河南,或者就沒有渡河北逃,他率領著自己的私屬部隊又回到了戰場,他要想辦法營救回自己的兒子來。而給荀首駕車的就是那個向楚軍挑戰的魏錡。

趙旃二次棄車跑向樹林,說明了,當時由於是戰車作戰,如果進入樹林這樣的地方,戰車就失去了其優勢,除非戰車上的人下來,與趙旃進行博鬥,就如屈蕩那樣。而這次趙旃跑到樹林裏後,好像楚軍方麵,沒有人下車,馬上去追殺趙旃。

而恰好此時,晉軍的逢大夫的戰車,卻從趙旃前麵馳過。車上還有逢大夫的兩個兒子。逢大夫的戰車應該也是向北去的,準備渡河逃命的。逢大夫自己駕車,他對兩個兒子交待過,要他們不要回頭看,但為什麼不讓兒子回頭,逢大夫沒有說明,也不好說明。而兩個兒子,可能也沒把父親的話當真,就真的回頭看去了。這回頭一看,就看見了跑進樹林的趙旃,哥倆就報告給了父親。

逢大夫很生氣,命倆兒子下車,下車的地方正好有棵樹,逢大夫要兒子們就呆在這棵樹下,等他回來好找到他們的屍體。然後請趙旃上了車。結果是趙旃得救了,而逢大夫的倆兒子卻被楚軍殺死,第二天,逢大夫回來找尋到那棵樹,看見自己的兒子,那兄弟倆一同死在了那棵樹下。

我們看到,在車戰的年代,誰如果離開了戰車,就意味著要戰死。趙旃沒有死,是由於他跑進了樹林裏,避開了楚軍戰車上的車左的射殺,和車右的刺殺。還有就是,當時沒有楚軍士兵下車去追殺他。而逢大夫的倆兒子,似乎就沒有準備抵抗,或者就無法抵抗,哥倆兒就在那兒等著楚軍士兵來殺自己了。因為抵抗也是無用的,反倒有可能使父親找不到自己的屍體。這樣的一個場景,當然使我們感覺到了戰鬥的殘酷。

而這樣一種殘酷的戰鬥,我們卻看不到當事人表現出的悲哀和痛苦,所能看出的倒是人對死亡的無畏的心理,和從容的表情。逢大夫為什麼不讓兒子回頭?就是怕看到戰場上那些無法逃命就要戰死的同胞。沒看到,就不用去拯救這些人;但看到了呢?逢大夫的行為,告訴了我們,看到了就必須要拯救這些人,寧可讓自己的親人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