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宣公是這年的五月死於麻隧,到了這年的冬季才得以下葬。在把父親的後事辦完後,公子欣時準備出亡國外。有時你不用說什麼,而是你隻要做了什麼,別人就會明白你的意思。公子欣時的離開曹國,流亡國外,是表達了他對曹成公殺太子而自立的不認同,但此時公子負芻已為國君,你去反對他,就是反國君。本來是表示不認同曹成公的行為,現在自己又去照著曹成公的行為去做,此也就是效尤,在公子欣時看是不能這樣做的。所以公子欣時選擇了出亡。
但似乎不認同曹成公的人很多,他們表達著同樣意思,所以願意和公子欣時一同流亡。諸侯討伐自己沒有什麼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人民與自己一同守衛祖國,見國人要同公子欣時一同出亡,曹成公怕了,他向公子欣時請罪,並請公子欣時留下來,不要出亡。國君下令了,公子欣時隻好遵從,但他把自己的封邑全部交還給了國家,還是表達著自己不認同曹成公殺太子自立。
魯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三月十一日,晉、衛、鄭、曹四國國君及宋世子、齊、邾大夫在戚會盟,曹成公被執,並送到京師治其殺太子自立之罪。曹成公不是在曹國被執,諸侯沒有討伐曹國。而是他自己去戚結盟時被執的。所以,這裏有可能是,晉國也不想動用軍隊再去伐曹,所以以邀請曹成公結盟而完成了執曹成公的目的。曹成公不會不知道諸侯曾有意討伐自己,但他為什麼還要去見晉厲公呢?
依照春秋慣例,雖然是篡弑之君,當其與諸侯盟會,特別與晉國這樣的伯主盟會後,就算是承認了其國君的地位。此乃春秋之時,周天王已無力行政,賞罰不在周王手中,故隻能如此變通。篡弑是非正常即位,但事實已然如此,伯主怎麼辦?不認可,然後發兵廢黜,當然是一條路。但是這個篡弑的,是伯主可以認可的,那就得認可,這又是另外一條路。所以,不是說篡弑者,都不能確定其君位,而是要看伯主或者諸侯國君們的意願。不管怎麼走,都有一條路可以走。
曹成公去戚會盟,一則表明他確實在乎國君這個地位,故雖然有風險也要去,萬一晉國等諸侯真的認可了自己,不就是穩定下來了嗎?二則還是表明了他真的在乎國君這個地位,真的回不來,也認了。反正我要做國君,生死無所謂。
曹成公被送到了周朝,由周天王去處置。此舉之意就是廢黜了他的國君地位。曹國沒有國君,諸侯商討後建議請公子欣時去周見周天王,由他來做曹國國君。
公子欣時說了,我看到古代的典籍有這樣的話,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節,即竹子之節,所表明的是分段,是約束。聖人能做的是達節,即不受約束,可以走出約束。聖人知道天命在其身,故怎麼做都不會錯。故達節,是無節。舜禹禪讓為君,與湯武革命為君,方式不同,但都是天命所在,故達節。
曹宣公是這年的五月死於麻隧,到了這年的冬季才得以下葬。在把父親的後事辦完後,公子欣時準備出亡國外。有時你不用說什麼,而是你隻要做了什麼,別人就會明白你的意思。公子欣時的離開曹國,流亡國外,是表達了他對曹成公殺太子而自立的不認同,但此時公子負芻已為國君,你去反對他,就是反國君。本來是表示不認同曹成公的行為,現在自己又去照著曹成公的行為去做,此也就是效尤,在公子欣時看是不能這樣做的。所以公子欣時選擇了出亡。
但似乎不認同曹成公的人很多,他們表達著同樣意思,所以願意和公子欣時一同流亡。諸侯討伐自己沒有什麼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人民與自己一同守衛祖國,見國人要同公子欣時一同出亡,曹成公怕了,他向公子欣時請罪,並請公子欣時留下來,不要出亡。國君下令了,公子欣時隻好遵從,但他把自己的封邑全部交還給了國家,還是表達著自己不認同曹成公殺太子自立。
魯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三月十一日,晉、衛、鄭、曹四國國君及宋世子、齊、邾大夫在戚會盟,曹成公被執,並送到京師治其殺太子自立之罪。曹成公不是在曹國被執,諸侯沒有討伐曹國。而是他自己去戚結盟時被執的。所以,這裏有可能是,晉國也不想動用軍隊再去伐曹,所以以邀請曹成公結盟而完成了執曹成公的目的。曹成公不會不知道諸侯曾有意討伐自己,但他為什麼還要去見晉厲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