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苟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采繁》、《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忠信也。”
這是魯隱公三年的一個材料。
說文,信,誠也,從人從言,會意。段玉裁說,人言無不信也。故從人言。
說文,誠,信也,
如果這樣說來,人所言當皆為信才是,但非也。故君子說,信不由中,質無益也。可見,人之言有不信者。何為不信,所言非其心所思也。所思與其言相一致,即為信。
這是桓公六年的材料,隨季梁說:“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關於忠這個概念以後再談。
祝史正辭,則可見有不正之辭,即矯舉以祭。
矯,說文說,揉箭鉗也。本意是指將箭矢校直的工具。可泛指正曲為直。那麼轎舉,就是將不正的行為,說成正的。
這裏與上麵所說的信有差異了。上麵說的是,心裏想的與所說的不一致是不信,一致的是信。
這裏說的是,所為之事與所言此事是否一致。比如,所為之事是惡,而所言此事卻說好,則為矯也。此即不信也。
所以,可以歸納為,信,乃邏輯學上所言之同一律也。當然在此我們從哲學的層麵來考慮。我們是怎麼思考的,我們又是怎麼表達的,此其一。我們是怎麼認識世界的,我們又是怎麼表達的,此其二。
這是魯桓公十二年的材料:
公欲平宋、鄭。秋,公及宋公盟於句瀆之丘。宋成未可知也,故又會於虛。冬,又會於龜。宋公辭平,故與鄭伯盟於武父。遂帥師而伐宋,戰,宋無信也。687e國zv學16a網57e6
君子曰:“苟信不繼,盟無益也。《詩》雲:‘君子屢盟,亂是用長。’無信也。”
根據春秋經的記載,七月魯桓公與宋莊公盟,討論宋與鄭平成。但魯或許看出宋之盟非真心,故於八月、十一月與宋公再會麵。宋莊公最終表示不願意與鄭和好。然後就是魯鄭結盟,伐宋。為什麼伐宋?宋無信也。
這裏信又有另外的一層涵義,即如果有了這個想法,且是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就要一直保持下去。如果這個想法中途變化了,就是不信。
宋莊公開始是想與鄭和好的,並已表達給了魯桓公,但後來變卦了,後麵的想法不是前麵的想法了,那就是矛盾的了。前麵是信,後麵就是不信。
苟信不繼,是說信不能持久下去,信不說永遠,總得持續一段時間才對。開始結盟的想法,後來變了,但卻未表達出來。那麼,想法與表達已非一致了,就是不信。所以,宋莊公在後來兩次與魯桓公會麵時,已是不信了。到宋莊公表達了不願意與鄭和好時,其不信不過是表達給了魯桓公。故魯與鄭伐宋。
君子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苟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采繁》、《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忠信也。”
這是魯隱公三年的一個材料。
說文,信,誠也,從人從言,會意。段玉裁說,人言無不信也。故從人言。
說文,誠,信也,
如果這樣說來,人所言當皆為信才是,但非也。故君子說,信不由中,質無益也。可見,人之言有不信者。何為不信,所言非其心所思也。所思與其言相一致,即為信。
這是桓公六年的材料,隨季梁說:“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關於忠這個概念以後再談。
祝史正辭,則可見有不正之辭,即矯舉以祭。
矯,說文說,揉箭鉗也。本意是指將箭矢校直的工具。可泛指正曲為直。那麼轎舉,就是將不正的行為,說成正的。
這裏與上麵所說的信有差異了。上麵說的是,心裏想的與所說的不一致是不信,一致的是信。
這裏說的是,所為之事與所言此事是否一致。比如,所為之事是惡,而所言此事卻說好,則為矯也。此即不信也。
所以,可以歸納為,信,乃邏輯學上所言之同一律也。當然在此我們從哲學的層麵來考慮。我們是怎麼思考的,我們又是怎麼表達的,此其一。我們是怎麼認識世界的,我們又是怎麼表達的,此其二。
這是魯桓公十二年的材料:
公欲平宋、鄭。秋,公及宋公盟於句瀆之丘。宋成未可知也,故又會於虛。冬,又會於龜。宋公辭平,故與鄭伯盟於武父。遂帥師而伐宋,戰,宋無信也。687e國zv學16a網57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