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頓悟的新路(1 / 2)

作為一種教學方法,這個新路,由禪門外的人看,很怪。如:

(1)芭蕉慧清禪師——上堂,拈拄杖示眾曰:“你有拄杖子,我與你拄杖子;你無拄杖子,我奪卻你拄杖子。”靠拄杖,下座。僧問:“如何是芭蕉水?”師曰:“冬溫夏涼。”問:“如何是吹毛劍?”師曰:“進前三步。”曰:“用者如何?”師曰:“退後三步。”問:“如何是和尚為人一句?”師曰:“隻恐闍黎不問。”上堂“會麼?相悉者少。珍重!”問:“不語有問時如何?”師曰:“未出三門千裏程。”問:“如何是自己?”師曰:“望南看北鬥。”問:“光境俱亡,複是何物?”師曰:“知。”曰:“知個甚麼?”師曰:“建州九郎。”(《五燈會元》卷九)

(2)仰山慧寂禪師——僧參次,便問:“和尚還識字否?”師曰:“隨分。”僧以手畫此○相拓呈,師以衣袖拂之。僧又作此○相拓呈,師以兩手作背拋勢。僧以目視之,師低頭。僧繞師一匝,師便打,僧遂出去。師坐次,有僧來作禮,師不顧。其僧乃問:“師識字否?”師曰:“隨分。”僧乃右旋一匝,曰:“是甚麼字?”師於地上書十字酬之。僧又左旋一匝,曰:“是甚字?”師改十字作字。僧畫此○相,以兩手拓,如修羅(惡神名)掌日月勢,曰:“是甚麼字?”師乃畫此相對之。(《五燈會元》卷九)

(1)用語言,都難解,尤其是無而奪卻,不出門行千裏,望南看北鬥,事實不可能,更使人莫明其妙。(2)多用形相,○、、、背拋,旋轉一匝,打,都表示什麼?很多人有這樣的感覺,中文典籍,最難讀的是禪宗語錄,原因是不能循常規求得確解。如上麵的兩例所顯示,一種可能是本來就不表示什麼確義。這,至少是發此言作此相的禪師們不會同意。那麼,就隻剩下一種可能,是有確義,隻是不在語言和形相的常規範圍之內。之外,這就跑了野馬,有向任何方向去的可能,怎麼去捕捉?

怎麼去捕捉的問題暫放一放,這裏先談談為什麼會往這怪路上走。禪師們都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的,願度,對於學人當然會“老婆心切”,可是用的辦法像不是“循循善誘”,因為莫明其妙就談不到悟入。這顯然是個矛盾。矛盾而容許存在,並順流而下,一發而不可遏,總當有個堅強的理由,或說必要的原因。這,禪師們自己沒有說。可是有間接的表示,如:

(3)雲居曉舜禪師——首謁劉公居士家。……士曰:“老漢有一問,若相契即開疏,如不契即請還山。”遂問:“古鏡未磨時如何?”師曰:“黑似漆。”士曰:“磨後如何?”師曰:“照天照地。”士長揖曰:“且請上人還山。”拂袖入宅。(《五燈會元》卷十五)

(4)船子德誠禪師——道吾(宗智)後到京口,遇夾山(善會)上堂。僧問:“如何是法身?”山曰:“法身無相。”曰:“如何是法眼?”山曰:“法眼無瑕。”道吾不覺失笑。……吾曰:“某甲終不說,請和尚卻往華亭船子處去。”(《五燈會元》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