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路是坎坷的,所謂不如意事常十八九。不如意,所處是逆境,反之是順境。關於順逆的劃分,還要說幾句話。似乎可以認定有個常境,順境是所得超過或大超過常境,逆境是所得不及或遠不及常境。以農民耕稼為例,如果多年的平均畝產為千斤,某一年畝產為千斤上下是常境,超過千五百斤為順境,不及五百斤為逆境。這樣,我們居家度日,定時食息,既沒有中頭獎,又沒有禍從天上來,與親友通信,說乏善可陳,可是平平安安,就可以說是常境。常境上升為順境,如小官越級右遷為大官,會帶有喜出望外的心情,旁觀者也會報以想不到的驚訝。逆境也是這樣,如一霎時加了右派之冠,自己感到意外,沮喪,旁觀者也會報以想不到的驚訝,並附帶或多或少的惋惜之情。通常是,逆境比順境多,為什麼?原因有客觀的,用佛家的話說,是我們住在娑婆世界裏,必是苦多樂少。原因還有主觀的,是人都心比天高,或說幻想成群,於是偶爾由天降福,就會視為當然,而幻想破滅,或更甚,由喬木降至幽穀,就難於適應,禁不住怨天尤人了。這裏且不管順逆的多少,泛泛說,人生,由能自主活動到蓋棺,一般五六十年或六七十年,總會遇到順境和逆境,應該如何對待?
對待之前還有個問題,是應該不應該趨避。這個問題也相當複雜,因為情況各式各樣,又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麵,愛惡取舍也會各異,處理辦法自然就難得一律。不得已,隻好提個總的原則,然後附加個對應特殊情況的原則。總的原則是,可以盡人力,求由常境轉入順境,如果客觀條件不允許,或力有不及,也應該盡力求保持常境,不墜入逆境。這是常人的生活之道,過本分日子,但也有理想,甚至幻想,有就希望實現,當然也就歡迎順境的來臨。可是順境、逆境是個概括的名稱,具體為某種情況(如糧食產量的大增和大減),問題就變為複雜。以古代的傳說為例,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讓於舜,舜受了,天下之主,常人視為順境,許由不受,或者不視為順境,或者也視為順境而不取,總之就可見,說應該無條件地趨順境還有問題。逆境也有這種情況,如清末譚嗣同,變法失敗,可逃而不逃,等候逮捕往菜市口就義,是遇逆境而不避,是否也是應該的?這就使我們想到,常情所謂順逆,其中有些還有評價問題。單個評價,這裏做不到,所以隻能附加個對應具體情況的原則,是:順境可以趨,但這趨的行為要合於義,至少不是非義的;逆境可以避,但這避的行為要合於義,至少不是非義的。記住這個附加的原則,有些關於順逆的情況就容易處理。比如富是順境,貧是逆境,有趨富避貧的機會,利用不利用?這就可以看看具體的致富之道,如果是參與製造偽劣商品,就應該避;如果是出售科技方麵的專利,就可以趨。
趨避問題談過,以下談順境和逆境之已來,應該如何對待。先說順境。具體說,無限,隻好歸攏為主要的幾大類。第一大類是地位,即在社會上被安置在分工的什麼職位,頭上加上什麼名堂的職稱。職位有高低,高低蘊含權力的大小,如總理、經理之類;或榮譽的大小,如作家、教授之類。地位有高低,由低升為高是順境。第二大類是財富。這也許比一般的高位(如中等商店的正、副經理)更重要,因為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的來路不一,自己有門路,有機會,可以變貧為富;或者不靠自己,生在大富之家,也就可以不貧而富。不管來路如何,反正有了錢就可以錦衣玉食,所處之境就成為順境。第三大類是事業。這是指在某方麵有超過一般的成就,如讀書人真就寫出傳世之作,企業家真就轉虧為贏,等等,都是。人,就連禪宗的和尚也願意有所樹立,所以事業有成就,所處之境也就成為順境。第四大類是男女。或者隻限於常人,都願意意中人點頭,成為眷屬。對方尚未點頭的時候,忐忑不安;點了頭,常境就立即變為順境。以上四類順境分說,其實一落實,它們就會合夥。或小合,如有了地位,財富也就來了;事業有成就,意中人就容易點頭。還可以大合,如地位升而又升,財富、事業、男女三方麵就都可以隨著擠進門來。
此之謂一順百順,還會有什麼難處的嗎?難不是由順來,是由利用順而可能不當來。最明顯的是財富,錢太多,容易追求享受,其極也就會墮落,甚至危害他人和社會。地位也一樣,或更甚,位高,權大,如果發了瘋,其後果就更不堪設想。所以處順境也要有個處順境之道。這道,由偏於知的方麵說,是既要知足,又要知不足。知足是對於所得,知不足是對於自己。知足就可以不再貪,知不足就可以時時警惕,多在進德修業方麵努力。處順境之道還可以由行的方麵說,是應該謙遜加節製。謙遜主要是對人,節製主要是對物。對人謙遜可以防止胡作非為,對物節製可以防止醉心於享受,流於墮落。總之,處順境更要謹慎,以免好事轉化為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