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團禮讚

有了眾人皆視為喜事的喜事,住房由借住的一間將擴大為自己有使用權的三室一廳。我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是多年朝夕與共的殘舊書,一直蜷縮在床頭屋角,可以借添書櫃之機,得個優哉遊哉的棲息之地。懼是怕搬家,諸多麻煩,一也;常會見到的白發師友,真水假山,以至窗外長楊頂上的鵲巢,將成為難於見到,二也。但時移則事異的形勢不會因喜或懼而有變,隻得務實,準備搬。搬之前,還有眾人之事。一是內裝修,要求是腳踏,光亮加軟綿綿;眼看,斑斕繚亂;外人走入,心裏豔羨,口裏讚歎。孩子願意從眾,我說可免,理由之小者是省錢省事,大者是可以離羲皇上人近一些,心裏安然;至於外人看著如何如何,外人也是人各有見,我沒有過多的精力和興趣去窺伺別人的臉色,不如我行我素。二是添換家具,很多人樂得換,於是糟糠之桌椅等就下了堂。我是堅持這也可免,理由之一是“利”的,如木板床,已經睡半個世紀以上,慣了,也舒服,就不必改為席夢思;之二是“義”的,舊桌椅之類,數十年相伴,至少有苦勞,因為房新了就把它趕出去,不忍。還剩下添一項,空間大了,就不能不算計一下。為殘編斷簡置備坐臥之具,即書櫃,很必要,買。人的坐具呢?孩子認為,為來賓,應該添置沙發。我坐過沙發,不是在自己屋裏;自己沒買過,因為貴,又沒有地方安置它。這次像是有地方了,為來賓,尤其世俗視為高或貴的,也許宜於請來這至今仍用譯音的洋玩意兒吧?這且不表,單說我自己,有隨我60年以上的舊藤條椅可坐,地方大了,卻想添置一件,不是舊的紅木太師椅,更不是新的下有彈簧的沙發,而是山林精舍中禪和子坐的蒲團。

高明的讀者立刻會想到,我是想走馬祖、趙州的路,求頓悟。是這樣嗎?也是也不是。是,因為十幾年前我謅《古稀四首》,其中曾說:“屎溺乾元參欲透,玄功尚闕祖師禪。”其時缺,現在依然故我,當然不反對補課。不是,因為多一些自知之明,確信自己天機和修養都過淺,最終也不會悟。那麼,還想坐蒲團,幹什麼呢?也隻是跛者不忘履,信天命之後,還想盡些人力而已。盡人力是有所求,所求是,比如一條線,一端是“凡”,另一端是“道”,生活都是立在這條線上,離凡近容易,離道近大難,坐蒲團就可以,至少是有可能,向道的一端移動一些。何以故?因為依傳統,宴坐蒲團之上,要形同閉關,想些飲食男女之外的問題。想,未必能明白,但可以短時間離世俗遠一些,這就好。以下擇要說說這種情況。

坐蒲團有小要求,是坐的姿勢,禪和子是跏趺,還要分為降魔、吉祥二式,我們家鄉混而同之,曰盤腿;可惜我連盤腿也不會,幸而這關係不大,小的出入可也。大要求是深思,即佛門所謂“止觀”,混各宗各派而言之,是思安身立命之道。安身立命,是不隻有吃有穿,有室家能生兒育女,還要能活之外,心安理得,即自己覺得,活,有意義,死,無遺憾。顯然,這必很難。還難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以中國的三大戶為例,儒是誌仁行義,道(教)是長生,佛是證涅槃,或往生西方淨土。我是少信的常人,不敢高攀天堂或淨土,但也不甘於拜金加享樂,渾渾噩噩走向蓋棺,所以隻能思中遊的安身立命之道。中遊,當然也就不能奔往山林精舍。但禪和子的“參”功還是值得參考的,所以最好是於沙發之外,也置備個蒲團,之後,奔走終日,甚至酒足飯飽之餘,安返家門,就無妨在上麵坐一坐,想想飲食男女、拜金享樂之“上”的一些事,以期生活的立腳點,由凡的一端,向道的一端移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