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麼個傳說,某人問一位略有名氣的文人,誰的文章最好,文人答:“第一沒有,第二是我。”這話裏(不是事實上)還有些謙遜,大概是因為他無位無權;如果有,那就必致由第二升為第一。這是自大病的發展為狂,再發展就成為個人迷信,司空見慣,可不在話下。這裏改提高為普及,隻說一般人,也是多多少少都患有這種病,通常是,財、貌、藝、學等本錢多的重些,反之輕些。顯然,這樣一普及就發展為全麵,指名道姓是人類。“人為萬物之靈”是人類自封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靈”也生,於是而道不遠人,具三綱五常之德,直到死還流芳千古,都來了。孟老夫子說句比較切實的話,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但究竟還想到異,就說是一點點吧,終歸是有,這異就表示有高下。真有高下之分嗎?這要看站在什麼地方看。站在人的立場,當然,連烤羊肉串也就可以寫入什麼什麼文明史了吧?如果換為羊的立場,那就成為另一回事。——話扯遠了,我的意思不過是,人,人類,或簡直說我們,所言,所行,所信,常常並不像我們幻想的那樣好。可惜是迷途知返也難,因而就需要棒喝。話歸本題,這棒喝是指用慧眼反觀乎己,因而就看到可憐可笑一麵的那類著作。上麵說人都患有自大的病,因而反觀,並立即看到己方的可憐可笑,實在太難了。物以稀為貴,所以多年以來,形象些說,如果書架也分為上上至下下九層,反觀而像是泄氣的那些,我總是放在第一層,另一麵的,如正史本紀之類歌功頌德的,我總是放在最下層。性急的讀者會問,能不能給第一層書寫個目錄,奇文共欣賞?很遺憾,一則這類書相比之下數量不多,二則我學淺加荒廢,所知已經很少。不得已,隻好用窺一斑以示全豹法,就我一時想到的說說零碎印象,也許可以起點引線的作用吧。
先說一下,這樣的反觀,所觀的人可以多,也可以少;可以明顯地包括己身,可以不明顯地包括己身。因為看到的是可憐可笑一麵,明顯包括己身的價值就更高,用佛家的話說,這才是具慧眼,得徹悟。以下應該舉例了,如果零零碎碎的也羅列,隻是國產的也當不很少。為篇幅所限,隻舉兩處。先舉個登大雅之堂的,是《莊子·秋水》篇開頭:“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麵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麵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再舉個不登大雅之堂的,是趙南星《笑讚》的一則:“一秀才數盡,去見閻王。閻王偶放一屁,秀才即獻《屁頌》一篇曰:‘高竦(聳)金臀,弘宣寶氣。依稀乎絲竹之音,仿佛乎麝蘭之味。臣立下風,不勝馨香之至。’閻王大喜,增壽十年,即時放回陽間。十年限滿,再見閻王。這秀才誌氣舒展,望森羅殿搖擺而上。閻王問是何人,小鬼說道:‘是那做屁文章的秀才。’”像這樣的妙文,不知別人怎麼樣,我樂得把它看做鏡子,於是一照就照見自己的無知,以及有時寫些高明會發笑的文章。照見又怎麼樣?是知慚愧總比絲毫不知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