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說和五行說也是道教內外丹修煉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周易參同契》以卦爻配陰陽五行,闡述金丹術的用藥與火候,奠定了道教金丹術的理論基礎。就道教外丹黃白術而言,還丹大藥的製作,必須是陰陽相製配方。以陰製陽,以陽製陰,方成大藥。
同樣,陰陽五行說也是道教內丹術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鍾呂傳道集》明確指出:“丹經萬卷,議論不出陰陽。”道教內丹煉養,以己自身真陰、真陽為“藥物”,相交合而成丹。丹書中常以陰陽理論來闡釋內煉機理。道教內丹煉的術語眾多,如坎離交婧、取坎填離、抽鋁添汞、以鉛投汞、龍虎交戰、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無一不是以象征形式來表達陰陽配合烹煉之義。所以有“丹經篇篇說陰陽”之論。
五行說也被丹家用以指導內煉養生。張伯端雲:“大丹妙用法乾坤,乾坤運兮五行分。五行順兮,常道有生有滅;五行逆兮,丹體常靈常存。”道教內丹強調逆修成丹,即根據五行相生的顛倒關係進行修煉,名為“五行顛倒術”。通過上述論述,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陰陽五行說是醫、道兩家共同的思想淵源。
傳統醫學和道教在思想淵源上的同源性還突出表現在先秦道家哲學思想方麵。眾所周知,以老莊為核心的道家思想是道教的重要思想淵源和理論基礎,這自不待言。而道家思想對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傳統醫學理論體係的建立有著重要的影響和貢獻,以老子哲學為核心的道家思想廣泛影響並滲透到《黃帝內經》醫學理論體係之中。
其一,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是《黃帝內經》“人與天地相參”的醫學整體觀建立的一個重要理論淵源。《道德經》25章雲:“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四大之一,與天地萬物共處於同一整體之中,人應順應自然,與自然環境保持和諧關係。老子所闡發的這一思想,在《黃帝內經》不少篇章中都可以找到其影響痕跡。如《素問·上古天真論篇》雲:“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我們僅從“法則天地”、“合同於道”這兩句的表述上就不難看出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深刻影響。
其二,老子“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思想對《黃帝內經》治療法則的確立有重要指導作用。《道德經》77章雲:“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一思想成為傳統醫學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澱之治療法則的基礎。《素問·至真要大論篇》重點論述六氣變化所致疾病的症候、診斷與治法,提出傳統醫學治病大法:“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折之,不足補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適其寒溫,同者逆之,異者從之。”類似的例子在《素問·調經論篇》等篇章中還有不少。
陰陽說和五行說也是道教內外丹修煉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周易參同契》以卦爻配陰陽五行,闡述金丹術的用藥與火候,奠定了道教金丹術的理論基礎。就道教外丹黃白術而言,還丹大藥的製作,必須是陰陽相製配方。以陰製陽,以陽製陰,方成大藥。
同樣,陰陽五行說也是道教內丹術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鍾呂傳道集》明確指出:“丹經萬卷,議論不出陰陽。”道教內丹煉養,以己自身真陰、真陽為“藥物”,相交合而成丹。丹書中常以陰陽理論來闡釋內煉機理。道教內丹煉的術語眾多,如坎離交婧、取坎填離、抽鋁添汞、以鉛投汞、龍虎交戰、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無一不是以象征形式來表達陰陽配合烹煉之義。所以有“丹經篇篇說陰陽”之論。
五行說也被丹家用以指導內煉養生。張伯端雲:“大丹妙用法乾坤,乾坤運兮五行分。五行順兮,常道有生有滅;五行逆兮,丹體常靈常存。”道教內丹強調逆修成丹,即根據五行相生的顛倒關係進行修煉,名為“五行顛倒術”。通過上述論述,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陰陽五行說是醫、道兩家共同的思想淵源。
傳統醫學和道教在思想淵源上的同源性還突出表現在先秦道家哲學思想方麵。眾所周知,以老莊為核心的道家思想是道教的重要思想淵源和理論基礎,這自不待言。而道家思想對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傳統醫學理論體係的建立有著重要的影響和貢獻,以老子哲學為核心的道家思想廣泛影響並滲透到《黃帝內經》醫學理論體係之中。
其一,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是《黃帝內經》“人與天地相參”的醫學整體觀建立的一個重要理論淵源。《道德經》25章雲:“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四大之一,與天地萬物共處於同一整體之中,人應順應自然,與自然環境保持和諧關係。老子所闡發的這一思想,在《黃帝內經》不少篇章中都可以找到其影響痕跡。如《素問·上古天真論篇》雲:“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我們僅從“法則天地”、“合同於道”這兩句的表述上就不難看出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深刻影響。
其二,老子“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思想對《黃帝內經》治療法則的確立有重要指導作用。《道德經》77章雲:“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一思想成為傳統醫學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澱之治療法則的基礎。《素問·至真要大論篇》重點論述六氣變化所致疾病的症候、診斷與治法,提出傳統醫學治病大法:“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折之,不足補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適其寒溫,同者逆之,異者從之。”類似的例子在《素問·調經論篇》等篇章中還有不少。
其三,老子“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哲學思想對《黃帝內經》“治未病”的預防醫學理論的確立有直接影響作用。《道德經》中有許多防微杜漸思想,如“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也就是說經常害怕有病而先作預防,就可以不病。所以老子強調“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這一思想為《黃帝內經》所汲取,貫徹在“治未病”的原則中。《黃帝內經》雲:“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其中體現了老子“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