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軍事之謎(2 / 3)

還有一次在蒙古軍攻陷複州、順州時,被俘的金同知縣趙子寅、督運天使張元應二人得以逃脫,他們回來後建議遣使向蒙古乞和,金宣宗下旨封趙子寅為直昭文館,張元應為總天馬飛龍十七監。權給事中兼知製誥孫大鼎封還錄黃,奏日:“多事之世,士無常守,外順內逆,惟利所在。子寅、元應之歸,朝廷以其言遣使,遂以為誠,臣深疑之。白天統之中,至今三十年,北兵陷執官吏不知其幾多,不知其存亡,傳聞戮辱囚苦,皆是求死。獨此二人忽然逃歸,情態張皇,氣貌不改,恐未必非敵之間。古事臣不必言,謹按國史,天會八年冬,諸大臣慮南宋君臣之刻苦於複仇,思有以止之,而勢難於自屈。魯王日:‘惟遣彼臣先歸,因示空(恐)脅而使其臣順。遵之,我佯不從,而勉強以聽,感可以定。’忠獻日,‘我軍初到太原,孝純見霍安國之使,使來迎降。即得太原,一鼓渡河。取洛陽。圍大梁,皆由先取河東,彼此誰不怒之,仇之,如何得位得誌?此事在我心中三年矣,隻有一秦檜可用。檜初來說趙臣得人心,必將有所推立;不及半年,其言皆驗。我喜其人,置之軍中,試之以事,外拒而中委曲順從。間語以利害,而檜始言南自南,北自北。”

上奏中的“隻有一秦檜可用”、“而檜始言南自南,北自北”,表明秦檜已死心塌地投降金朝了。

秦檜回到宋朝之後,由於得到高宗的寵信而官運亨通,直至占據宰相的高位。自此,秦檜獨攬朝中大權,積極從事投降叛國活動。紹興八年,他代表高宗拜受金朝詔書,接受“和議”,而後為了討好金人,又以“謀反”之罪殺害了力主抗金的愛國將領嶽飛。紹興二十五年(1155)十月,中國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漢奸秦檜病死臨安,諡號“繆醜”。他的賣國行徑使他成為千古罪人,為後人所唾棄。

成吉思汗的騎兵為何能橫行歐亞

蒙古騎兵向來所向披靡,百戰百勝,攻城略地,少有敗績。那麼,他們為何能征善戰呢?蒙古人打起仗來有許多辦法,並且也善用策略,蒙古騎兵服從、驃勇、頑強的精神是他們勝利的最重要因素。蒙古騎兵紀律嚴明,即使因小事違反軍紀,也動輒受笞刑或受死。所以,蒙古騎兵打起仗來非常勇猛,快速靈活,當然所向披靡,無可匹敵。

騎兵的勇敢是從小訓練出來的,他們從3歲大就被綁在馬背上,從此一生幾乎都在馬背上度過。蒙古馬氣力、耐力也非常驚人,它馱著騎者,能日行120公裏。而且途中隻需要休息一次,喝水進食。這樣使得蒙古軍隊占盡優勢,他們能迅速集中兵力,從而可以造成人馬眾多、聲勢浩大的假象。

蒙古軍隊的組織異常嚴密,而且調動起來靈活迅速。1萬名戰士分成10個千人隊,一隊分為10個百人隊,這萬名戰士由大汗的一個親戚或親信指揮。兩萬人可組成一軍。另外,大汗親選1萬名“體格矯健,技能好”的人,組成精銳的“護衛軍”,在平時分為四班守衛,戰時隨大汗出征。

雖然全軍的統一命令是由快馬下達,但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個別將領在作戰時享有極大自主權。軍隊消息非常靈敏,在大軍前麵有斥候部隊,隨時將敵情送回軍隊總部。

而且在斥候部隊前麵還有大量敵後探子,他們潛入敵城打探情報,擾亂人心。蒙古人特別喜歡結交商人,並招募商人從事諜報工作,可能是大多數商人唯利是圖,比較容易收買吧!

此外,蒙古大汗還有一種最有力的武器,就是計劃周詳、時時刻刻對敵人施行心理戰術。如果大汗想攻取的城市不願意投降,那麼,他們最終一定逃不掉屠城的下場。當時最大而興盛的撒馬爾罕和內沙布爾兩城,就由於這個原因先後被夷為平地,居民無一幸免。這個消息傳開後,別的城市就不敢抵抗。但是有的即使投降也不一定能避過厄運。基輔城中的俄羅斯王公投降前雖得到寬大保證,但最後還是給扔在飲酒祝捷的桌下活活壓死。阿富汗西北邊境赫拉特城的居民在聽到赦免消息後走出城外,卻被全部殺死,整座城也被夷為平地。

蒙古人雖然有時候不免會殺害無辜,有時還驅趕老百姓到陣前做擋箭牌,卻並不輕視他們征服的民族,反而熱衷於學習。但是最後,他們逐漸沉溺於養尊處優的生活中,失去了遊牧民族的活力。

李自成下落難明

李自成本名鴻基,崇禎二年(1629)參加張存孟的起義軍。後義軍逐漸壯大,李自成被義軍稱為闖將,崇禎九年,被推為闖王。1644年,李白成率軍攻人北京城,推翻了明朝的統治。而後不久,山海關一戰,農民軍遭吳三桂部和清兵的夾擊,大敗而歸,李白成匆匆在武英殿舉行即位典禮,隨即放火焚燒明宮並撤出北京。以後,李自成數戰數敗,轉戰南北,於1645年行軍至湖北九宮山時,遭地方鄉兵襲擊,李自成不知所終。直到現在,關於李白成的行蹤仍無確切說法。綜合而言,大致有兩種:“九宮山說”和“夾山說”。對於李白成在九宮山上死亡的記錄見於阿齊格向清廷的奏報和南明兵部尚書何騰蛟給唐王的奏報。阿齊格在奏報中寫道:“反兵逃竄至九宮山中,我軍隨後搜遍全山,不見李自成,李自成身邊的隨從共20人,被困,自縊而死。派遣一見過李自成者,前往辨認,但屍體已腐爛,不能夠看清,是生是死,繼續追查。”何騰蛟所寫的奏報說:“在九宮山已將李自成斬首,首級不慎丟失。”以後這兩封奏報成了多數研究史學人士的根據。

據《明史》《小腆紀年》《南疆逸史》等史籍記載,李自成到九宮山後,隊伍散去,李自成本人被程九百等鄉民所殺,同治《通山懸誌》、嘉慶《湖北通誌》都讚成此說。但是,20世紀80年代在湖北通山縣新發現的《朱氏宗譜》《程氏宗譜》為“九宮山說”提供了新的證據。在新中國剛剛建立之時,曾掀起一場關於李白成葬身何地的爭論,最終李文治撰文考證李自成葬身之地為湖北省通山縣九官山,郭沫若讚成此說法,學術界對這一結論也基本認可。因此闖王陵從通城縣遷移至通山縣九宮山牛跡嶺下。但是,九宮山說亦有兩點可疑之處,首先是“屍朽莫辨”,其次是上呈奏報的阿齊格和何騰蚊兩人當時並未在九宮山,是從手下將士嘴裏聽到消息的。

首先對“九宮山說”提出疑問的是申悅廬,他認為李自成兵敗後並未死於湖北,而是在康熙十三年(1674)老死於湖南省石門縣夾山靈泉寺。這個推斷主要依據是清規時期湖南澧州知州何所作的《書李自成傳後》一文,何經過實地考察,詢問當地老人,認為李自成在九宮山並未死去,而是製造的假象,以迷惑追兵從而擺脫清軍。在從湖北逃到湖南澧州的過程中,大多數的部下見闖王大勢已去,便紛紛另謀生路。到安福縣境內,闖王甩開隨從十餘人,單獨來到夾山靈泉寺削發為僧,也就是夾山靈泉寺的祖師“奉天大和尚”,法號“奉天玉”。李自成曾經稱自己為“奉天倡議大元帥”,其中“奉天玉”隱含“奉天王”之義。奉天玉和尚於康熙十三年(1674)死於靈泉寺中。何親自見到了曾伺候過奉天玉和尚的老僧,據老僧講,奉天玉和尚在順治初年來到靈泉寺,說話帶有陝西口音。寺內還收藏有奉天玉和尚的畫像,與《明史》記載相符。留在澧州的起義軍餘部一直沒有推舉新的首領,也是由於李自成還健在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