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步循環:讓你沒有做不成的事(1 / 3)

問你一個問題:

一個二本院校畢業的學生,有沒有可能在三個月內考上北京大學?

可能你會想“我不想考北大”“這件事跟我沒有關係”,或者覺得“太難了”“我連二本院校的學生都不是”。

先把這些想法通通放下,我們就把這個當作一個問題去思考。

如果讓你去考的話,你會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怎麼做?你的策略是什麼?你認為做這件事情的步驟分為哪幾步?

我經常說,要把考試當成項目來做。創業以前,我做過的最大的項目,就是高考和考研。

就是從考試這件事情上,我完整地經曆了做事的各個環節:

自我定位—瞄準目標—製定策略—執行反饋—調整行動—最終完成。

拿考研來舉例:

我是在畢業之後才開始準備考研的。

畢業後再考研意味著什麼?

本來你就因為落後同齡人一步而覺得難受,周圍還有許多聲音告訴你,如果考不上的話你就會失去應屆生的身份,沒辦法拿到戶口,不好找工作,等等。

在校考研,是從大三開始便準備小半年,如果沒有考上的話,大四畢業去找工作一點也不受影響。

在職考研也不怕,本身就有工作,考不上就假裝沒有發生過,繼續上班。

唯獨辭職考研,就像一場沒有退路的戰鬥,你不屬於任何學校,也不屬於任何公司,你就像一粒飄零的種子,不會有人管你往哪裏去。

決定考研以後,我就搬到了北大東南門對麵的一個筒子樓裏麵。

那個小區叫科源社區,我住在16號樓。

描述一個細節大家就知道那個樓有多破了。冬天的時候老式窗戶根本就關不上,所以我就買膠帶把所有的窗戶縫都封死。

夏天的時候,樓道裏麵飄的都是廁所散發出來的臭味。

這也導致了我的勤奮,白天我就去北京大學第三教學樓510自習室上自習,晚上十一點才回到筒子樓。

我相信你肯定聽過很多這樣的考研故事。

風雨無阻地上自習;

書都被翻爛了好幾本;

晚上在路燈下看書,早上去小樹林裏朗讀等等。

相信每一個故事都是真的,但是我們不能光聽,更不要認為,是因為自己不如故事裏的人勤奮,所以才沒有成功。

最後能讓目標達成的,不是這些細節,如果你拿故事裏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你會發現,你做不到。

你沒有辦法像故事裏的人那樣勤奮和專注。

最後你會覺得自己很無能,你會開始厭惡自己,罵自己沒救了。

這就是勵誌故事有毒的地方。

我也是被勵誌故事激勵過來的,從小我就很喜歡看名人傳記,各種人的各種故事充斥在我的腦海中,鼓勵我超越平凡走向更多可能。

但如果不夠理性,隻是片麵地看到故事,而沒有想到更為深刻的做事邏輯,就會成為勵誌下的犧牲品。

勤奮是一部分人的天賦,卻是另一部分人的策略。

我從不鼓勵人瞎勤奮,每一分努力都要有目的,早起有早起的意義,讀書有讀書的效果,絕對不要無目的和無策略地學習和工作。

做事的正確順序應該是這樣的:策略,勤奮地執行策略,然後成功。

如果沒有策略的話,你堅持不下去,就算堅持了也沒有用。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策略,但是這個策略,成功人士一般不會說,因為成功人士很喜歡把自己包裝成勤奮的人。

當然,也有些人誤打誤撞做對了,但是根本總結不出來什麼策略。

我來分享下我的考研策略,起碼在這件事情上,我是成功的。

回顧整個過程,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苦大仇深。

我一天的有效學習時間隻有三到四個小時,一年全程的有效學習時間加起來也不會超過三個月。

但我知道自己一定能考上。

因為在複習之前,我就去找了可以保證99.99%考上的策略。

首先,研究了曆年真題跟北京大學的錄取分數線。

北大法碩真的很好考,它曆年的錄取分數線一直都在360分左右浮動,沒有超過370分。也就是說要保證自己可以考上,你至少得考到370分。

這370分應該由什麼組成?

不考數學,隻考英語、政治和兩門專業課。

我英語很一般,就考個及格60分;政治按說是強項,9月份以後跟著大家去複習,考個70分。

如果這樣算的話,我的兩門專業課加在一起要考240分,每一門平均要上120分,才能穩上北大。

聽起來好像挺難,下麵我們研究第二步,就是怎麼達到240分。

滿分是300分,要考到240分的話,就是要考到80%的分數,也就是說那張試卷上80%的題目,你必須會做。

我報考的是2013年的研究生考試,所以要往2013年之前的真題研究。

研究完以後,我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當我對著真題,把每道題目考察的知識點標注出處後,發現99.99%的知識點都在教材上。

後來我去網上查詢過往的成功考研經驗,有許多高分選手也提到了確實如此,所以我就更加放心了。

隻要把五百多頁的教材搞定80%,就可以穩穩地考上北大了。

問題思考到這裏,已經有了非做不可的決心。

如果你隨便問一個人:“考上北大難不難?”

我覺得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是難。

如果問他:“你隻要搞定這本書的80%,就可以上北大。難不難?”

會有一部分人覺得,不再難了。

因為即便再笨的人,給他足夠多的時間,就算把書吃了,也能搞定。

所以你看,如果路徑清晰,就會降低對難度的想象。

接下來第三個步驟,我知道要搞定這本書,但是具體怎麼搞定呢?

文科考試有三個特點:

第一,考記憶。純記憶,比如簡答題。

第二,考辨析。比如一些選擇題,A、B、C、D四個選項很相近,或者它們之間有容易混淆的地方,錯誤選項就會夾雜在正確選項中迷惑你。

第三,考分析。給你一個案例,用你學過的知識點去分析,你需要準確地判斷會用到哪一個知識點,還得知道怎麼用。

所以總結來看,一共是考三個東西。

1.記憶2.辨析3.分析。

純記憶的題目很簡單,就是要背下來,複述下來整本書,就可以搞定;

辨析題要做對,不僅要把知識點背下來,而且還不能背混,背混了不會得分;

分析類的題目,要求把知識點結合到具體的題目上,你得知道這個案例對應的知識點,從案例反射到書上,給出判斷和具體方案。

根據整個考試的要求,我就知道怎麼搞定這本書了。

接下來,我就一步一步執行自己設計的方案。

首先,開始複述這本書。

我應該從頭到尾認認真真背了三遍,一共五百多頁吧,每天複述幾頁,一邊複述新內容,一邊複習老內容。

背得差不多了,就開始做測驗題。做題的時候,肯定會出現錯題和不會做的題目,我就把這些題相關的知識點標注出來,作為重點複習對象,因為這些題目可能就會導致我達不到那80%的分數目標,所以我必須把它們幹掉。

平時自己在背的時候,也會發現一些很容易混淆的和不好記的知識點,會特別留意,做出標記。

除此之外,選擇題本身也會考察到這些容易混淆的知識點,題目裏永遠有錯誤選項試圖迷惑你,於是我就對著題目的選項,把它們背後的知識點一點一點地找出來,對比記憶,這樣就不會出錯了。

按照上麵的辦法,複述,做題,一遍一遍地篩選哪裏是沒記住的,哪裏是搞錯了的。直到考前,做題的準確率基本上已經達到100%了。

剩下的隻有分析題目了,分析題解決的是在具體案例裏應用知識點的問題,所以當你把所有的知識點都記熟了,就好像你已經掌握了開車的方法,接下來隻需要多開幾次就好了。

幾套應用題做下來,圈出來題目中的一些暗示詞,對它們形成一定的敏感度,順著線索找到書中對應的知識點,給出結論,這個過程會變得越來越簡單。

以上就是我複習的整個過程。

你可能覺得“我已經不考試了,我現在是一個家庭主婦,或者職場新人,我看你寫這麼多考試的方法有什麼用”。

當然有用,我們可以從上麵的過程當中,提煉出一個逆襲的辦法。

人生,就是一場考試接著一場考試。

表麵上看每一件事情都不一樣,但是做事的方法和邏輯共通。

整個複習過程提煉出來有六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定位。

定位你的目標。

什麼是目標?“我想考北大”這不是目標,說得好聽點,叫想法、願望。

你立下新年的目標“我想減肥,我想變美,我想賺錢”,後來通通沒有完成,為什麼?

根本原因就在於這些頂多隻算想法,目標要有可執行性和衡量標準,比如“我要考到240分”,這算是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