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和GTD:消除內心聲音,提高專注度(1 / 3)

精力有限,限製了普通人的發展。

一來,我們沒有那樣的天分。

星巴克的CEO每天早上六點鍾到辦公室,在這之前他還會跟他的夫人一起騎車健身。

郭台銘起床的時間據說也是淩晨四五點,起來後遊泳或者跑步,七點到辦公室,創業三十五年來,每天平均工作十五小時。

新聞報道說,特朗普的成功歸功於他每天隻睡三四個小時,這樣就可以領先競爭對手一步。

成功人士好像都有精力充沛的特點,他們每天睡眠時間少,工作時間長,但是仍可保持高效。

二來,有限的精力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把精力消耗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是最典型的一種。

上班路上跟早餐店的老板娘拌嘴吵架一通,到公司基本上已經精疲力竭了;邊工作邊聊天,一天當中一半的時間和精力都耗費在了閑聊上,於是隻能加班寫東西;消極地抱怨,抱怨完了覺得已經沒有心情做任何事情。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情在不知不覺中消耗你的精力,那就是你的思緒。

這種消耗是隱形的,很難被重視。

但它確實是精力最大的殺手之一。

工作和學習的時候,你是不是經常感覺到內心獨白仿佛無法停止,一直有想法不斷地冒出來:

昨天忘記了媽媽的生日,她有點難過,我好自責;

馬上到“雙十一”“618”了,我應該買點什麼好呢?

哎呀,糟糕,我這個月的信用卡還沒有還。

這些想法就像一場永不結束的打地鼠遊戲,你剛壓製住一個,另外一個又出來了。

這讓你永遠都無法心如止水地做一件事情,無法全情投入地工作和學習,你的許多寶貴精力都浪費在了類似背景噪聲的思緒上,你無法控製它們,也無法擺脫。

之前我寫過一篇提高專注度的文章,提供過幾個消滅內心對話的方法,都是親測有效的。

那些幹擾你的小念頭,就提筆寫下來,寫到小紙條上集中處理。

如果是比較難處理的煩惱,可以用一張圖畫一下前因後果,每次糾結的時候就拿出來看一看,以防繼續胡思亂想。

這樣做為什麼有效?難以消滅的內心對話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待辦事項。

當你好不容易專心下來做某一件事的時候,你的大腦一直在提醒你,還有許多事情要做,它擔心你忘記,所以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隨時報警的監測器。

朋友的生日快到了。

你不是一直想換房子嗎?可以先在網站上看看,約一下。

有時候這些念頭未必是清晰的,未必是指向某一件事情,你隻是隱約覺得自己還有沒做完的事情,一團糟,也說不清楚是哪一件,但就是覺得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這些提醒,都是分心的原因,同時也是焦慮和壓力的來源。試想一下,每次做一件事,都感覺自己好像有一堆事要做,常年在這種焦慮和壓力下生活,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另外一種難以消滅的內心對話就是消極情緒。

有時候發生了不好的事情,除了消化它,也沒什麼別的辦法。能夠轉化為待辦事項的,那就立馬行動。比如跟朋友吵架了很難受,去道個歉就行。

不能轉化的,就隻能自己承受,也可以用我推薦的流程圖去做自我疏導。

思緒之所以會無法控製,跟我們大腦本身的構造有關係。

大腦中有無數的神經元和突觸負責傳遞消息,所以想法確實是你自己的,但是並不那麼好控製。另外,未完成的事情,也讓你記憶更深。

這個結論是20世紀20年代德國心理學家B.B.蔡格尼克在一項記憶實驗中發現的。

她讓受試者做二十二件簡單的工作,如寫下一首你喜歡的詩,從55倒數到17,把一些顏色和形狀不同的珠子按一定的模式用線穿起來,等等。

在這些工作中,隻有一半允許做完,另一半在沒有做完時就受到阻止。

做完實驗後,蔡格尼克讓受試者回憶做了二十二件什麼工作。結果是受試者對未完成的工作的回憶率可達68%,而已完成的工作回憶率隻有43%。

未完成的工作比已完成的工作保持得更好,這種現象就叫“蔡格尼克效應”(Zeigamik effect)。

後來又有心理學家不斷地證實“蔡格尼克效應”:任務未完成、目標未實現,腦子裏就會有個聲音不斷提醒你去完成任務、實現目標。

然而,一旦任務完成了、目標實現了,腦子裏的那個聲音就會消失。但是我們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完。好在後來又有研究發現,不必把事情做完,你隻需要給待辦事項做出計劃,就可以清空大腦。

一旦你把做這件事情的時間、地點等細節計劃出來,大腦就不會再催促你了。

這就是我說把你的念頭寫下來會有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