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如此看來,小米幾乎錯失消費升級新風口,但並非沒有補救的機會。正如小米MIX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給小米帶來了巨大鼓勵。那一場發布會台下那些發自內心的掌聲,就正說明,隻要產品真的足夠激動人心,消費者是願意為其埋單的,小米仍舊有機會。
好在“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2017年1月13日,雷軍在小米年會上“自省”:“前幾年我們衝得太快,創造了現代商業史上的成長奇跡,但也提前透支了一部分成長性。所以,我們必須放慢腳步、認真補課,而且早補要比晚補好,文火慢補要比急火猛藥好。”
2016年,對所有小米人來說,都是艱難的一年,對於雷軍更是刻骨銘心的一年。正雷軍直言,公司將要進入急速發展以後的“過渡時期”,將不再公布年度銷量。
相對於小米智能手機的慘淡,唯一能夠讓雷軍感到一絲安慰的,就是小米智能生態硬件的成長。數百款智能產品帶來的“米家”故事,最起碼能夠讓用戶不會忘記小米。
現在的小米,已經不是之前那個單純的手機工作坊了。旗下的米家百貨枝葉漸茂,衣服、鞋帽、充電插板、路由器、電視、電動車等生活類方麵均有涉獵,甚至還推出自己研發的鬆果SoC進軍芯片領域。
150億元的成績,的確值得欣喜。根據雷軍透露,小米已投資77家生態鏈公司,其中30家已經發布了產品,4家為獨角獸公司,16家公司年收入超過1億元,3家年收入更是超過了10億元。但生態鏈戰略和手機戰略怎麼去平衡,是雷軍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業內也不乏質疑,彭博社專欄作家蒂姆·庫爾潘曾公開表示:“小米公關人員喜歡為該公司龐大的產品目錄編造故事,他們大談生態係統效應,好證明小米不是一家普通的設備製造商。我並不買賬。不是說你給一係列產品貼上‘聯網’的標簽,就可以打造一個智能家居品牌了。就連蘋果玩這招都沒有成功。”
2017年2月8日,雷軍出席第十七屆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發表名為“小米新常態”的主題演講,演講中提到“社群電商”“互聯網平台”“生態鏈投資”等關鍵詞。雷軍毫不避諱自己去年很迷茫,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創造新的銷售模型”。
雷軍再次談到了要做“科技界的無印良品”,這也是小米現在做了這麼多的產品的原因。“我們通過手機為切入點,來實現我們的商業夢想,所以三年前我們開始了生態鏈計劃,隻要你產品做得好,我們就把你納入小米生態鏈。”雷軍說。
在演講中雷軍再次強調了“互聯網思維”,很多人告訴他線下渠道一定要有利潤空間,他最終接受了。但是,雷軍認為零售仍然存在很大的問題,“產品沒人買而且貴”,物美價廉基本不可能。“如何讓傳統渠道具備高效率,並實現性價比”,這是雷軍在思考的。
雷軍承認了小米的失敗,但不承認小米錯了。在他看來,撿回昔日榮耀的關鍵,在於“小米是否能夠夯實基礎麵,因為拳頭收回來,是為了再打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