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編了,又白話了,怎麼是劉邦害的你呢?你自己懶,還為自己找理由。”王京笑了笑用話打擊我。
“爸爸說了,孔子也不熱愛勞動,該不是孔子也害你吧。”王凡也在一旁幫腔。
“我有事實根據。”說完我翻箱倒櫃把書找出來遞給王京,他讀著:
漢高祖劉邦出生於一個平凡的需要用勞動來維持生活的家庭。勞動是劉邦從小就必須無休止地去做的事。麵對農人都為之拚命努力的生產勞動,麵對自己手中日日擺弄的農具,他的心裏並沒有產生多打一把糧的願望。相反,他厭惡勞動,不願生產作業,或者直截了當地說,他青少年時期的主導心理便是逃避勞動。能使劉邦逃避勞動的可能無外乎以下兩種:或成為一個有錢有田的豪紳,對他來講頗有些可望而不可及;或成為一個免受勞作之苦的統治機構中的一員,很明顯,這是最快最便捷的途徑。劉邦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當了一名微不足道的小吏。盡管如此,畢竟滿足了他逃避勞動的願望,在心理上得到了暫時的滿足和慰藉。
但這種願望的滿足,並沒有給劉邦帶來更多的快樂,反而加重了他心靈上的另一種陰影。過去,父母就責怪他不能像其兄劉仲那樣多置產業,善於勞動。當小吏後,他同樣不能滿足父母的願望,因而他需要證明他存在的價值,要和胞兄一較高低。他有這樣的需要和動機,並常以要幹一番大事的語言表現出來。這種需要的動機,實際上是對自己心理缺欠的一種補償。
但是,這種可以用多種方式來滿足的脆弱的動機還不足以激勵劉邦去奮鬥和拚爭,他還有更強烈的動機,並強化為他的人生理想。這樣的動機才促使劉邦舍生忘死,鍥而不舍地去追求。這種強烈的動機造成了他心理上的強烈的不平衡,而一旦這種動機以目標實現的形式得到了滿足,那麼,與此密切相關的其他一些心理失衡就能一同得以消失。這就是說,劉邦在與父母兄弟關係中所產生的心理失衡狀態,在他心理的主導方麵激勵下形成人生理想,以後得到了調整。
劉邦人生理想目標的初步確定,是從他見到秦始皇出行的那一刻開始的。《史記・高祖本記》記載:高祖嚐遊鹹陽,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呼,大丈夫當如此也!’劉邦的誌向果然不小,他就是想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而且在他的理想模式中,‘大丈夫’就等於皇帝。這對當時身為草芥小民的劉邦來說,的確可以說是驚人之語,狂妄之想了。但是,成為一個‘大丈夫’或者說當皇帝,確實激勵著劉邦百折不撓的去奮鬥。
劉邦從青少年起就不愛勞動,就好說“大言”,而他逃避勞動的方式就是設法出人頭地,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人。
“看完了吧,我沒有白話,沒有胡謅吧?有些地方就是實在,也不無道理。”見王京已經看完,我開始發表評論。
“又編了,又白話了,怎麼是劉邦害的你呢?你自己懶,還為自己找理由。”王京笑了笑用話打擊我。
“爸爸說了,孔子也不熱愛勞動,該不是孔子也害你吧。”王凡也在一旁幫腔。
“我有事實根據。”說完我翻箱倒櫃把書找出來遞給王京,他讀著:
漢高祖劉邦出生於一個平凡的需要用勞動來維持生活的家庭。勞動是劉邦從小就必須無休止地去做的事。麵對農人都為之拚命努力的生產勞動,麵對自己手中日日擺弄的農具,他的心裏並沒有產生多打一把糧的願望。相反,他厭惡勞動,不願生產作業,或者直截了當地說,他青少年時期的主導心理便是逃避勞動。能使劉邦逃避勞動的可能無外乎以下兩種:或成為一個有錢有田的豪紳,對他來講頗有些可望而不可及;或成為一個免受勞作之苦的統治機構中的一員,很明顯,這是最快最便捷的途徑。劉邦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當了一名微不足道的小吏。盡管如此,畢竟滿足了他逃避勞動的願望,在心理上得到了暫時的滿足和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