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後半葉,東西方兩種管理思想體係風雲迭起,東方標誌就是由日本和東亞四小龍(韓國、新加坡以及中國台灣和香港地區)這些具有中國哲學文化背景的國家和地區,在經濟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西方管理學界對源遠流長的東方管理之道不得不刮目相看。中國儒家思想強調的是“和、仁、禮、儀”,而日本文化主張“和、信、誠”,其內涵是愛人、和諧、互助、團結、合作這些都是日本企業管理範疇和行動指南,更是日本高效團隊精神的基礎,使得企業實行自主管理和全員參與,集體決策和共同負責,人與人之間上下溝通,找到人生的歸宿,達到美滿的境界。
21世紀以來,企業文化創建成為各國企業最時髦的話題,普遍認為終極競爭力是由文化組成的。《後現代企業管理》中預言,如果能夠在文化競爭中勝出,企業乃是世界一流。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不同,致使一個國家和民族都形成不同的競爭力,公司的命運往往同民族的文化聯係起來,民族文化強勁是企業立足於世界的根本。
綜觀各國競爭力的特征:美國人做得最大,跨國經營,一不小心就成為世界500強。德國人做得最精致,品質世界一流,德國人不需要加強管理,隻需要製定出一套標準,員工就會一絲不苟地遵守執行。日本成本做得最低,日本的節約是發自內心的,自覺的,認為節約就是利潤,持續改進,不斷完善,降低成本正是日本文化的力量。印度是高速創新,其創新能力世界一流,最能體現創新的是IT行業,班加羅被稱為印度的“矽穀”,集聚高科技企業4500家,有11萬IT外包員工,成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猶太人重於創造發明,創新經營,商業模式傲立潮頭。對此,我們眾多仁人誌士學者就一直思考如何以中國哲學文化為基礎,結合東西方兩大管理思想體係的長處,創建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它既能夠包含西方管理科學的精神,又能夠吸取中國管理哲學的智慧,洞察當代西方管理科學在中國管理的局限性,從而提出一條新的企業文化創建之道。這種新的企業文化之道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將“儒、釋、道”文化應用於企業管理。
中國哲學,特別是《易經》哲學,“一陰一陽之謂道”,闡明了開放性、包容性和創造性,可以容納古今中外一切有價值的管理文化和哲學思想。佛學禪師有雲:禪者之所以為禪,在於心如大海,與人為善,天天都是好日子;佛家講因果,認為眼前的一切都是過去種因所結下的果,這種“心明眼亮”的理念,對人生價值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儒家在主張人性善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人為本”與“和與貴”的思想,“仁”是儒家學說的內核和靈魂,孔子說“仁者愛人”,是管理藝術人本精神的集中顯現,“禮者,人道之極也”,禮儀是行為規範,也是管理藝術的外在表現。《中庸》指出:“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禮記·雜記下》說:“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荀子·不荀》中說:“與時屈伸,柔從若蒲葦,非懾怯也;剛強猛毅,靡所不信,非驕暴也。以義變應,知當曲直故也。”《詩》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此言“君子能以義屈信變應故也”。這些文化道出修身之法。
20世紀後半葉,東西方兩種管理思想體係風雲迭起,東方標誌就是由日本和東亞四小龍(韓國、新加坡以及中國台灣和香港地區)這些具有中國哲學文化背景的國家和地區,在經濟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西方管理學界對源遠流長的東方管理之道不得不刮目相看。中國儒家思想強調的是“和、仁、禮、儀”,而日本文化主張“和、信、誠”,其內涵是愛人、和諧、互助、團結、合作這些都是日本企業管理範疇和行動指南,更是日本高效團隊精神的基礎,使得企業實行自主管理和全員參與,集體決策和共同負責,人與人之間上下溝通,找到人生的歸宿,達到美滿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