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歸根結底,漱石文學能夠長久流傳後世的主因,還是作家的自我期許。研究“漱石學”的專家曾指出,夏目漱石的假想讀者涵括了三種類型的人物:一是像“木曜會”成員那樣的高級知識分子;二是當時的“東京朝日”訂戶;三是“素未謀麵,看不見麵孔”的另一群人。換句話說,從下筆的那一瞬起,夏目漱石已把屬於未來世界的你我列入了閱讀對象,他是傾注整個生命在為後代子孫進行書寫。

漱石逝世百年之後的今天,筆者有幸翻譯“前期三部曲”《三四郎》《後來的事》與《門》,內心既惶恐又慶幸。惶恐的是,故事的時代背景距今十分遙遠,作家的文風過於含蓄內斂,筆者深怕翻譯時疏漏了作家的真意;慶幸的是,日本研究漱石文學的人口眾多,相關著作汗牛充棟,翻譯過程裏遇到的“疑點”,早已有人提出解答。也因此,翻譯這三部作品的每一天,幾乎時時刻刻都有驚喜的發現。

期待各位讀者能接收到譯者企圖傳遞的驚喜,也祝願各位能從漱石的文字當中獲得啟發與共鳴。

2016年9月1日

章蓓蕾

於東京

然而歸根結底,漱石文學能夠長久流傳後世的主因,還是作家的自我期許。研究“漱石學”的專家曾指出,夏目漱石的假想讀者涵括了三種類型的人物:一是像“木曜會”成員那樣的高級知識分子;二是當時的“東京朝日”訂戶;三是“素未謀麵,看不見麵孔”的另一群人。換句話說,從下筆的那一瞬起,夏目漱石已把屬於未來世界的你我列入了閱讀對象,他是傾注整個生命在為後代子孫進行書寫。

漱石逝世百年之後的今天,筆者有幸翻譯“前期三部曲”《三四郎》《後來的事》與《門》,內心既惶恐又慶幸。惶恐的是,故事的時代背景距今十分遙遠,作家的文風過於含蓄內斂,筆者深怕翻譯時疏漏了作家的真意;慶幸的是,日本研究漱石文學的人口眾多,相關著作汗牛充棟,翻譯過程裏遇到的“疑點”,早已有人提出解答。也因此,翻譯這三部作品的每一天,幾乎時時刻刻都有驚喜的發現。

期待各位讀者能接收到譯者企圖傳遞的驚喜,也祝願各位能從漱石的文字當中獲得啟發與共鳴。

2016年9月1日

章蓓蕾

於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