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洛因並不是單一的一種毒品,而是嗎啡類毒品的總稱。一般包括海洛因堿、海洛因鹽,和海洛因鹽水合物。最初的海洛因被用做戒除嗎啡毒癮的藥物,後來發現它具有比嗎啡更強的藥物依賴性,也就是說,它的成癮性比嗎啡更強。海洛因對人類的身心健康,危害極大,若是長期吸食、注射海洛因,可使人格解體、心理變態,甚至導致壽命縮減,尤其對神經係統的傷害最為明顯。由於海洛因作用機製遠不明確,迄今為止,並無任何有效的戒除方式。其戒毒後,複吸的比例極高,一旦沾染,幾乎沒有任何可能戒除。也正是因為如此,海洛因又被稱為——世界毒品之王。
看著這一小包白色的粉末,劉宗林不知道為什麼,心中湧起了一股奇怪的感覺。這條凶惡的毒蛇一直在他身邊潛伏著,似乎與他有著某種隱秘的淵源。究竟它是如何使人成癮的?為什麼吸毒者,願意花費高昂的價格,甚至付出慘痛的代價,也要買入吸食?這讓劉宗林感到了久違的好奇。
劉宗林的身邊沒有顯微鏡和實驗儀器,他隻好跑到圖書館去查閱資料。而查詢的結果,更是讓他陷入了迷霧之中。通過查詢和觀察大量的分子結構式,劉宗林才知道,海洛因類毒品的主要成分為——二乙酰嗎啡、鹽酸鹽、硝酸鹽、酒石酸鹽和檸檬酸鹽。劉宗林本身就是製藥專業的高材生,他的化學成績尤其優秀,很快他就發現,這些組合在一起成為毒品的有機化合物,其實在人們日常生活的食品、飲料添加劑、穩定劑、洗滌用品和藥品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劉宗林想都不用想,就能說出好幾種,尤其是在某些處方藥中的含量還不算低。
他的腦子仿佛不受控製地開始了翻騰,如果自己從這些日常生活品中開始做提煉,是不是就能製造出海洛因?劉宗林被這個想法嚇了一跳。他想的並沒有錯,海洛因這個名稱第一次現身於世,便是來自於止痛類藥品。1897年,德國拜耳藥廠的化學家霍夫曼將海洛因製成藥物,其止痛效果遠高於嗎啡,至少提高了四至八倍。可明顯抑製肺癆病人的劇咳、久喘和胸痛,促進患者情緒安定,且無明顯不良反應。1898年拜耳藥廠開始規模化生產該藥,並正式注冊商品名為“海洛因”(Heroin),該字或許源自德文heroisch一詞,意為女英雄。無比諷刺的是,在《聖經·舊約》的伊甸園中,那條邪惡的蛇在引誘夏娃吞下禁果之時,也曾經將她稱為“女英雄”。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晦澀且深邃的“巧合”。
劉宗林為自己的想法感到羞恥,但目前資金匱乏的窘境,還有毒品那高昂的利潤,還是在不知不覺中打動了他的心。對,並不一定會成功,我隻是做一些嚐試,他這樣在心中安慰自己。畢竟他的目的是好的,隻是想要完成多年的實驗成果,這也可以看作是“曲線救國”。那條毒蛇,終究還是現出了原形,名正言順地鑽進了劉宗林的心中。
劉宗林的這個假期變得忙碌起來,他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調查市場上各類常用藥品的成分。利用中國藥品管製嚴苛,而俄羅斯藥品市場相對鬆散的特性,在國內的劉宗林偃旗息鼓,秘密研究各種提取方法,羅列詳盡的采購清單。在回到俄羅斯後,他便按照清單上的名稱,開始了大肆采購藥品的工作。他每晚利用學院中設備齊全的實驗室,秘密地開始從各類藥品中提煉海洛因。
連劉宗林自己都沒有想到的是,看似困難的工作,竟然被他輕而易舉地完成。他的大腦仿佛是被打開了一扇閘門,或是被灌入了無數的靈感,這種才智被不斷地激發,再激發,並擦出閃亮的火花。
劉宗林選用дождь來作為他的代號,дождь這個詞來自於俄文,它的含義充滿朦朧而浪漫的氣息——雨。仿佛是一夜之間,дождь這個名字就響徹了整個俄羅斯的地下毒品市場。從莫斯科到聖彼得堡,再到新西伯利亞和葉卡捷琳堡,дождь的名字漸漸變得家喻戶曉。他所提供的毒品純度極高,價格卻遠遠低於市場,甚至還帶有輕微的致幻性,這讓所有的癮君子們都喜笑顏開,爭相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