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你一切都好(1 / 3)

那時的丁玲是典型的文藝女青年,從小接受西式思想的教育,長得漂亮,更是花兒一樣的年紀,才有幾麵之緣,她便深深地印刻在胡也頻的心裏。

但丁玲並沒有留意到這個青年,她也沒有談戀愛的打算,因為她考藝術學校失敗了,打算去法國,卻又遭到母親的反對。長期的漂泊和生活的不如意,讓丁玲陷入愁苦與悶悶不樂中。

當得知了相依為命的弟弟因肺病去世的消息,丁玲更是感到雪上加霜。她惶惶不可終日,覺得天昏地暗。

得知此事的胡也頻匆匆趕到丁玲住處,又因害羞和不知所措,隻送上滿滿一紙盒的玫瑰花,附上紙簽“你的一個新弟弟所獻”後,便逃離了。

對於這個“新弟弟”的表白,丁玲並不領情,苦悶之下,她寫信給魯迅求助,而魯迅當時正與現代評論派口誅筆伐正酣,誤認為這是對手的惡作劇,未予理會。丁玲的情感再次受到打擊,為了安慰她,胡也頻親自上門拜訪魯迅,遞上了署名為“丁玲的弟弟”的拜帖,魯迅依舊認為是惡作劇,怒不可及地派人趕走了他。

就在這時,在北平孤獨無依的丁玲接到了王勃山回湖南的邀請,於是她義無反顧地回了湖南。

丁玲走得匆忙,甚至來不及告知好友,更遑論隻見過幾麵的胡也頻。

而胡也頻的眼裏心裏腦子裏全是丁玲,得知她離開後,他便找朋友借錢,一路追隨到了常德。

有一天,丁玲正與母親聊天,忽然聽聞有人敲門,她走過去,門外正是多日不見的胡也頻。此時的胡也頻一身白長衫,除了一套隨身換洗的衣褲,身無長物,看上去狼狽極了,他甚至連人力車錢都拿不出,是丁母支付的。

但是,在丁玲眼裏,這樣風塵仆仆的胡也頻卻比任何時候都要動人,也許是因為久別重逢,也許是胡也頻到來太意外,也許是她苦悶的生活正需要激情,總而言之,她被感動了。

丁母更是熱情地招待了這個不遠千裏萬裏為自己女兒趕來的青年,他的熱情、執著、勇敢不僅俘獲了丁玲的心,也獲得了丁母的認同。

在常德的山清水秀裏,他們談天說地,從詩詞哲學談到國家命運,彼此越走越近。美好的愛情滋生了胡也頻創作的靈感,他深情地為丁玲賦詩:“迨到人靜夜深,燈花俱滅,在黑暗的狂野,我痛哭了——終因落葉的和諧。”

這段寧靜美好的生活是短暫的,五卅運動後,兩人啟程回到北京。1925年,他們在香山碧雲寺下麵的村子裏租了房子住下,二人的關係就像《莎菲女士的日記》裏的毓芳和雲霖,“像小孩過家家一樣愛了起來”。

丁玲曾經在一封給日本學生的複信中這樣寫道:“1925年暑假,胡也頻到了湖南。我那時的確對戀愛毫無準備,也不願用戀愛或結婚來羈絆我,我是一個要自由的人,但那時為環境所拘,隻得和胡也頻作伴回北平。

那時的丁玲是典型的文藝女青年,從小接受西式思想的教育,長得漂亮,更是花兒一樣的年紀,才有幾麵之緣,她便深深地印刻在胡也頻的心裏。

但丁玲並沒有留意到這個青年,她也沒有談戀愛的打算,因為她考藝術學校失敗了,打算去法國,卻又遭到母親的反對。長期的漂泊和生活的不如意,讓丁玲陷入愁苦與悶悶不樂中。

當得知了相依為命的弟弟因肺病去世的消息,丁玲更是感到雪上加霜。她惶惶不可終日,覺得天昏地暗。

得知此事的胡也頻匆匆趕到丁玲住處,又因害羞和不知所措,隻送上滿滿一紙盒的玫瑰花,附上紙簽“你的一個新弟弟所獻”後,便逃離了。

對於這個“新弟弟”的表白,丁玲並不領情,苦悶之下,她寫信給魯迅求助,而魯迅當時正與現代評論派口誅筆伐正酣,誤認為這是對手的惡作劇,未予理會。丁玲的情感再次受到打擊,為了安慰她,胡也頻親自上門拜訪魯迅,遞上了署名為“丁玲的弟弟”的拜帖,魯迅依舊認為是惡作劇,怒不可及地派人趕走了他。

就在這時,在北平孤獨無依的丁玲接到了王勃山回湖南的邀請,於是她義無反顧地回了湖南。

丁玲走得匆忙,甚至來不及告知好友,更遑論隻見過幾麵的胡也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