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利克斯·捷爾任斯基的故鄉屬於現在的白俄羅斯明斯克州斯托耳勃齊區,當年是俄屬波蘭維爾諾省奧希米揚內縣。1877年9月11日,捷爾任斯基出生於該縣捷爾任諾沃莊園一個有點文化的小地主家庭,父母是猶太人。小時候,他立誌要當一名大主教。
1887年8月,捷爾任斯基進入維爾諾第一中學學習。讀中學時他迷上了馬克思主義。1894年秋,他加入維爾諾社會民主主義小組。一年後,他放棄了學業,從維爾諾中學自願退學,他認為這樣能廣泛地接觸社會,從而更好地“向人民學習,和他們更接近”。從此,他走上了職業革命家的道路,並很快成了一個“能接近普通大眾的成功的宣傳家”。他經常出現在群眾集會上,晚上在小客棧裏和其他一些有工人聚集的地方做宣傳活動。捷爾任斯基稱自己是“民族主義者的死敵”。
1897年3月,捷爾任斯基從維爾諾轉移到科夫諾從事革命工作。7月,他第一次被捕,被流放到維亞特省,為期3年。但1年以後他就逃跑了,回到了維爾諾,從那兒又去了華沙,鼓動工人參加社會民主黨人的活動。
1900年他再次被捕,在華沙城堡和謝德列茨基監獄服刑。1902年他被流放西伯利亞,為期5年。在路上他就跑了,跑到了國外,在那個時候這並不困難。然而很快他又回來了。1905年7月又被捕入獄,但此時發生了第一次俄國革命。秋天,他遇上了“10月大赦”。1906年底他又被捕了,其後被保釋。
1908年他又一次被捕、受審、流放西伯利亞,這一次是去葉尼塞省。然而捷爾任斯基很快又逃跑了,其後就在波蘭工作。
1912年他又被逮捕,這回他被判處3年苦役,在奧廖爾服刑。服刑期滿後被帶回莫斯科。1916年又因過去的事受審,再次被判6年苦役。但是這次他沒有服滿刑期:二月革命把他和所有的政治犯都解放了。
在捷爾任斯基的整個革命生涯中,有11年在監獄中度過。1917年二月革命後,捷爾任斯基加入了布爾什維克,不久由於工作出色,被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負責處理黨的全部組織工作。
捷爾任斯基是十月革命重要的組織者之一。十月革命前被選入了彼得格勒軍事革命委員會和領導十月武裝起義的軍事革命黨中央。10月24日,他受命領導占領郵局和電報局的行動。臨時政府未做抵抗,政權落入布爾什維克手中。
十月革命勝利後,他被選為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委員。
從1917年10月20日開始,捷爾任斯基的主要工作轉移到創建並領導全俄肅反委員會上。12月20日,根據列寧的指示,成立了蘇維埃俄國的國家安全保衛機構“全俄肅反委員會”,“契卡”是該委員會俄文縮寫的音譯,各級地方蘇維埃相繼成立了肅反委員會。1918年蘇維埃政府在運輸部門、軍隊和邊境地區成立專門的肅反機構。它擁有很大權力,可以逮捕一切反革命分子。根據列寧提議,捷爾任斯基擔任了“全俄肅反委員會”主席。同月,在彼得格勒的豌豆街2號掛牌辦公。
“契卡”就是後來令世人聞之膽寒、感覺神秘莫測的克格勃(KGB)前身。“契卡”成立之初,由於他們剛好搞到一大堆皮衣,“契卡”的工作人員都穿上了皮衣。因此,皮衣就成了“契卡”的身份標誌。“契卡”的工作人員喜歡這些皮製服,並不是因為他們預感到了皮製服裝將會摩登走俏,而是因為皮製服裏不會長虱子。在那些年頭裏,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虱子會傳播傷寒,而傷寒使人大批大批地死亡,在前線和後方都是一樣。
克格勃前身——“契卡”的徽章
但是不久以後,全國都以極為恐懼的心情開始談論起“穿皮外衣的人們”來了。
1918年1月,著名的女作家季娜伊達·吉皮烏斯在她的日記中寫道:“位於豌豆街上的這個‘肅清反革命和怠工特設委員會’非常奇怪和可疑。主要的暴行都是從那兒發生的……左翼社會革命黨人在私下談話裏說:豌豆街2號是他們的‘保衛科’。那兒當然有經驗豐富的密探,都是些老的。天天他們都能揭發出某些‘密謀’來。”
費利克斯·捷爾任斯基(前排坐者)忠誠而鐵腕地捍衛著蘇維埃政權
“契卡”直屬於蘇維埃人民委員會,1918年蘇俄政府遷都莫斯科,“契卡”總部也於1920年搬到莫斯科市中心的盧比揚卡廣場11號,即現在俄羅斯聯邦安全局總部大樓內。克格勃一直把寶劍和盾牌作為自己的象征:盾牌保衛革命,寶劍打擊敵人。在克格勃的訓練手冊中一直引用捷爾任斯基的一句名言:一個“契卡”主義者應該心地善良、沉著冷靜、清正廉潔,為捍衛革命成果作殊死鬥爭。
“契卡”最早的工作手冊是《情報工作的基本原則》和《“契卡”情報工作方法簡介》。這些手冊在撰寫時借鑒了不少沙皇保安隊的諜報技術。盡管“契卡”是為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服務的機構,但是“契卡”還必須不斷地向資產階級情報機構學習,學習他們的經驗和技術手段。“契卡”早期的任務主要是對內的“一個用革命的手段來對付反革命的機構”,所謂反革命就是指布爾什維克的所有反對派和階級敵人。
“契卡”在國內外的間諜行動不僅深受沙皇保安隊的傳統影響,還吸收了布爾什維克在地下活動時期所取得的經驗。很多布爾什維克在1917年以前都能非常巧妙地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開展地下工作,以至於十月革命後他們仍然保留著化名。比如,我們熟悉的列寧,他的真名是弗拉基米爾·伊裏奇·烏裏揚諾夫;還有斯大林也是化名,他真名叫格奧爾基·約瑟夫·維薩裏奧諾維奇·朱加什維利。
“契卡”的首任領導人捷爾任斯基身材挺拔修長,留著山羊胡子,麵容清臒消瘦,戴一副夾鼻眼鏡,彬彬有禮,一副標準貴族知識分子形象。害怕他的人叫他“身穿騎兵大衣的山羊胡子劊子手”,有人叫他“吸血鬼”,有人叫他“躁狂瘋人”,有人叫他“暴虐狂”。那麼,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製造了著名的“洛卡特事件”的英國外交官洛卡特曾這樣描述他:“捷爾任斯基的舉止無懈可擊,言談也很得體,隻是沒有絲毫的幽默感。最奇妙的是他的眼睛,那雙深陷的眼睛閃爍著狂熱信仰的冰冷光芒。他從來都不眨眼,似乎他的眼皮是癱瘓的。”他的那雙眼睛最能說明他的職業。
十月革命後,新生政權蘇維埃麵臨著複雜的國內外形勢,正需要捷爾任斯基這樣的堅強戰士。捷爾任斯基與他的部下一晝夜工作18個小時,他們身上有一種類似清教徒的自我犧牲和禁欲主義的精神。那時,有些人開始追求奢華的物質生活,而捷爾任斯基生活下去隻需要三樣東西:麵包、清水和工作。他隻有辦公室沒有家,工作、吃、住全部在盧比揚卡的辦公室。捷爾任斯基擔任肅反委員會主席後整整一年的時間終日埋頭工作,沒有休息日,也沒有任何業餘活動,從不看戲也不看電影。因其頑強的意誌和嚴於律己的作風,他得到了“鐵腕費利克斯”的綽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