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情報部門是組織海外追殺行動的高手,其中三次最成功的追殺行動曾轟動整個世界:美國中央情報局間諜列夫·利比特在德國慕尼黑被槍殺;保加利亞作家馬爾科夫在英國被克格勃毒死;托洛茨基喋血墨西哥城震驚了整個世界。
1879年11月7日,托洛茨基出生於烏克蘭的一個富農家庭,原名列昂·達維多維奇·布隆斯坦。1896年他參加了地下社會主義小組,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898年托洛茨基因參加工人運動遭到逮捕,被流放到西伯利亞。4年後,他逃離西伯利亞,用“托洛茨基”名字的假護照逃到倫敦,從此“托洛茨基”這個名字比他的真名更出名。
在倫敦他參加了社會民主黨,與列寧、普列漢諾夫等人創辦了《火星報》。不久,托洛茨基與列寧發生論戰,成為孟什維克中的一員,反對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1905年,俄國革命爆發,26歲的托洛茨基回到祖國,被工人群眾推舉為彼得堡蘇維埃主席。1906年他再次被捕,12月被判處終身流放西伯利亞。次年2月在押解流放地途中逃脫,流亡國外。此後,托洛茨基大部分時間都在國外活動。
1917年俄國發生二月革命,托洛茨基當時主張采取激進的不斷革命立場,反對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把革命推向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他由美國返回俄國,於5月17日抵達彼得格勒,當即發表演說,鼓吹革命應立即向社會主義方向發展,被推選為彼得格勒蘇維埃執行委員會委員。7月,革命失敗,托洛茨基被俄國臨時政府逮捕。在獄中,托洛茨基加入了布爾什維克,受到列寧的熱烈歡迎,在牢房中當選為俄共(布)中央委員。9月初,托洛茨基被臨時政府釋放出獄。
當時,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正在全力準備武裝起義。托洛茨基出獄後就當選為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從而成為十月革命領導人之一。10月10日,在列寧主持下,布爾什維克舉行了具有曆史意義的中央會議,通過了關於武裝起義的決議。在這次會議上,俄共(布)中央委員會決定成立政治局,共推選出7名政治局委員,托洛茨基成為其中之一。
斯大林在一篇文章中曾寫道:“起義(十月革命)的一切實際組織工作是在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托洛茨基同誌直接指揮之下完成的。我們可以確切地說,衛戍部隊之所以迅速站到蘇維埃方麵來,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工作之所以搞得這樣好,黨認為這首先要歸功於托洛茨基同誌。”托洛茨基甚至坐裝甲列車冒著槍林彈雨親臨戰場指揮作戰,差點被炸死。列寧曾對朋友、著名作家高爾基說:“除了托洛茨基,誰還能給我迅速地組織起一支上百萬人的強大軍隊?”
十月革命勝利後,被列寧稱為“紅軍的締造者”的托洛茨基擔任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無論在政府還是在黨內,托洛茨基都被授予僅次於列寧的領導職務。在1918~1921年中央全會的會議記錄本上,托洛茨基的名字總是跟在列寧後麵,排在第二位。托洛茨基與列寧的畫像時常並列掛在一起;十月革命之後到列寧病逝之前,布爾什維克曆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代表大會發言結束均高呼口號:“我們的領袖列寧和托洛茨基萬歲!”在歐美共產主義運動中托洛茨基的威望非常高。當時西方各國普遍認為,黨和國家的接班人非托洛茨基莫屬。
列寧病重期間,斯大林和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攜手聯合,結盟為“三駕馬車”,為攫取最高領導權緊鑼密鼓地行動起來。列寧彌留之際,對黨內的團結和穩定十分關注,擔心黨內出現分裂,對自己的接班人問題提出了看法。當時,蘇共正在召開“十二大”。列寧擔心自己無法出席這次代表大會,便口授了一封《致代表大會的信》,後來這封信被稱為列寧的“政治遺囑”。在信中,列寧口述了這樣的內容:斯大林同誌當了總書記,掌握了無限的權力,他能不能永遠十分謹慎地使用這一權力,我沒有把握。斯大林太粗暴,這個缺點在我們中間,在我們共產黨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總書記的職位上就成為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議同誌們仔細想個辦法把斯大林從這個職位上調開,任命另一個人擔任總書記這一職位。
無論列寧說得多麼委婉,要把斯大林從總書記這一位置上拿掉的意圖是十分明顯的。托洛茨基手握“聖旨”,在奪取最高領導權的鬥爭中是有優勢的,但他幹了一件對政治家來說非常幼稚的事,結果事情發生了變化。當時,他出版《論列寧》一書和發表了《十月的教訓》一文。《論列寧》是托洛茨基紀念列寧的文章彙編。由於自負性格使然,托洛茨基在書中不乏強調自己在十月革命中的作用。《十月的教訓》一文是托洛茨基為《一九一七年》一書所寫的序言,是為紀念十月革命七周年和德國共產黨起義失敗一周年而寫的。文章中翻出了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當年反對十月革命的老賬。
托洛茨基的做法徹底惹惱了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他們相繼發表了《托洛茨基主義還是列寧主義》、《托洛茨基主義路線往何處去》等文章和報告。斯大林也先後發表了《論列寧》、《論列寧主義基礎》等著作和演說,對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表示聲援。他們都抓住托洛茨基抬高自己這一弱點大做文章,將其上綱為“主義”之爭,指責托洛茨基企圖用托洛茨基主義來取代列寧主義。報紙上還公布了托洛茨基1913年粗暴攻擊列寧的信,整個形勢使托洛茨基陷於十分被動的地位。
被列寧稱為“紅軍的締造者”的托洛茨基
終於,在這場你死我活的黨內鬥爭中,托洛茨基成為失敗者。1925年1月,聯共(布)中央全會批判了托洛茨基的言行,解除了他的陸海軍人民委員和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職務,並給予最嚴厲的警告。1926年他不再是政治局委員,1927年10月他被趕出了中央委員會,一個月後被開除出黨。
1928年1月20日,蘇聯國家政治保衛局把托洛茨基拖上汽車,強行將他驅逐出莫斯科,發配到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偏遠的阿拉木圖距離莫斯科4000多公裏,沒有電燈和自來水,連一條像樣的街道都沒有。在阿拉木圖,托洛茨基雖然受到嚴密監視,但他沒有停止政治活動,半年時間,他發出的信件和電報有1300多件。1928年12月中旬,蘇聯國家政治保衛總局的特派員沃倫斯基從莫斯科趕到阿拉木圖,專門向他發出警告:必須無條件地停止領導黨內反對派的活動,否則將把他驅逐出蘇聯國境。托洛茨基提出了強烈抗議,並給蘇共中央和共產國際執委會寫了一封信,聲稱反對派的活動不具有反革命性質。他抗議對他的流放,堅決要求參加政治活動,繼續為國際無產階級利益進行鬥爭,聲稱要他停止政治活動意味著要他停止為國際無產階級利益進行鬥爭,而他,托洛茨基,從事此種鬥爭已達32年。在他全部生命中那些有意識的歲月裏,他從未間斷過這種鬥爭,因而他不願屈從於國家政治保衛總局的最後通牒。
1929年1月18日,蘇共中央以壓倒多數通過一項決議,將托洛茨基驅逐出蘇聯國境。投反對票的是布哈林、雷科夫和托姆斯基。就在蘇聯政府通過各駐外使館,仔細研究哪個國家同意接收托洛茨基時,上次來過的那位國家政治保衛總局的特使又來找托洛茨基了。這一次特使向他出示了1929年1月18日國家政治保衛總局特別會議所作記錄的摘要。該摘要說,鑒於托洛茨基從事組織非法政黨這一反革命活動,決定將其驅逐出蘇聯。得悉這一文件後,氣得發瘋的托洛茨基當即向那位特使寫下了如下“收據”:
1929年1月20日向我宣讀了1929年1月18日國家政治保衛總局特別會議通過的,形式上非法實質上犯罪的決議。Л.托洛茨基。
托洛茨基狂怒地大喊大叫,說這一決議實質是犯罪,一個未經國家法庭批準的決定,其形式是不合法的。但這種反抗毫無意義。22日黎明,托洛茨基和妻子、兒子在押送人員的強製下,一起上了大客車。一路上大雪紛飛,走了7個多小時才到達30公裏外一個林中小火車站,登上了一輛押送他的專列。
托洛茨基提出要去德國,沃倫斯基電告莫斯科請示。在等待上麵答複的日子裏,暴風雪降臨了。每天早上,火車拉著唯一的一節車廂,到最近的一個大站去搞食品。12天後,他們終於接到通知,德國拒絕收留托洛茨基。專列隻好掉頭向南開去,前往土耳其方向,這是當時唯一一個願意收留托洛茨基的國家。
2月10日,專列終於駛達黑海著名港口敖德薩。托洛茨基一行被安頓在“伊裏奇”號油輪上。托洛茨基一家和4名保鏢隨“伊裏奇”號在黑海的滾滾波濤上航行了幾天來到土耳其。這裏是托洛茨基流亡國外的第一站,前後待了4年。
1932年2月20日,托洛茨基得到通知,蘇聯政府決定剝奪他的蘇聯國籍和公民權,同時剝奪他的妻子娜塔麗婭、兒子謝多夫和女兒季娜伊達的蘇聯公民權。
自那以後,這位鼓吹世界革命的“終身漂泊的船長”,不斷變換住處,四處流浪。1933年7月,托洛茨基以治病為由進入法國。在巴黎,有人闖進他的住所,砸開了一個保險櫃,燒毀了近70公斤文件,都是一些十月革命前後的珍貴資料。1935年,托洛茨基來到奧斯陸。1936年8月5日,托洛茨基出去釣魚的時候,一幫法西斯分子襲擊了他的住宅,他們企圖搶走一些檔案材料,搜集他從事非法活動的證據。1937年1月9日,托洛茨基乘坐挪威的油船“路德”號抵達墨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