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後二人都不想跟朝臣硬碰硬,把朝臣們都打趴下了,正在進行著的各項新政誰負責?他們采取了迂回的辦法,在京城與人扯皮,廣東的活卻在照幹。
算盤打得不錯,年羹堯在南洋也辦得很極漂亮,他還真的在那裏圈了一大塊地方,上表獻給皇帝,據說這幾處大種植園收獲頗豐。理所當然地,被朝臣斥責了一番。胤礽也被捎帶著批評,皇帝,你不能因為收了年羹堯的好處,就給他說話啊。你這樣幹太掉價了。
朝臣也就這樣扯扯皮了,畢竟好處是看得見的。年羹堯令呂宋的稻米除口糧外,悉數運回國內,這一手確實玩得很漂亮。他還在那裏任命了幾個華人,代為管理當地經常事務。年總督把紅毛打跑了,卻不可能親自去坐鎮管理,派員去,也沒人樂意常駐。
本以為一切就這樣順順當當地過去了,卻沒想到他遇到了新的麻煩。
————————————————————————————————————————
很多事情,中央有了意見支持,還是要靠底下人的執行力。年羹堯無疑是個很有執行力的人,雖然他的性格上有各種各樣的缺點,在上頭有人庇護的情況下,他的能力還是得到了充分發揮。
單說這一仗“奇襲”,就頗有可圈可點之處。一忍數年,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年羹堯就能,按兵不動,眼看著紅毛悄悄地從他的地盤上拉人走,壓下了所有的消息,隻管擴軍備戰。
總督是有直屬的武裝力量的,數目卻不特別多,戰鬥力也未必可靠,還大部是陸軍。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他能夠整出一隊水師來,還練出了成績足見其能力了。
以有心算無心,年羹堯打了一個漂亮仗,自恃有功,並不把朝廷裏的嘰嘰歪歪放到眼裏。作為一個進士,他有不少同年、老師,紛紛寫信,讓他克製,讓他注意影響。其中不乏苦口婆心之輩,都被他一笑無視。他的父親、哥哥、兒子,也沒少寫信給他,父兄的信看了,回一句我明白的,但是食君之祿擔君之憂,我要有擔當。兒子的信打開一看,挽起袖子就回信,把兒子罵了個狗血淋頭!
年羹堯正在興頭上,手裏還有皇帝的密旨,怎麼會隨便聽了別人的話呢?
他確實春風得意!
朝臣們反對他攻占呂宋的一個理由就是:太遠了,不方便管理。明朝代也對這個地方興過兵,最後還是管不了。
如果朝臣們手上有地球儀和卷尺的話,他們可以量一量,是從中國到這塊地方近呢,還是從歐洲到這塊地方近。
此時,蘇伊士運河尚未開通,想到達這裏,最近的一條航線是繞非洲好望角,經印度洋,過新加坡,路途遙遠,絕對比廣州、瓊州遠得多得多!
歐洲人在亞洲的勢力此時還未全麵張開,比如在印度,很多國家隻是建立貿易據點,而在亞洲的殖民者人數也不夠多。歐洲人的武器相對於不少土著來說,是先進的,真是在人家家門口架幾門大炮就能征服。所以,到亞洲來的歐洲人數量並不多。
在殖民者的心裏,也不需要那麼多的人,憑助他們的軍事實力,這些人足夠控製局麵了。他們還采取了用土著治理土著、挑起不同土著之間的矛盾之類的手法,以加強控製,一直都很順利。
對於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說,目前吃的兩個最大的虧,一次是在日本,一次是在中國。在日本,惹了人家,日本人幹脆閉關鎖國了。在中國,台灣被鄭成功收複了。
也就是這些了。荷蘭人很放心。
真是放心得太早了!
年羹堯手頭的資源不少,能動用來遠征的不多,但是比起留守的荷蘭人來說,還是占優的。他又是偷襲。對部分牆頭草的華商許以重利,這個利不是錢財上的,而是名譽上的。承認你還是華夏子民,對於背井離鄉的人來說,具有非同一般的誘惑。
可以說,年羹堯不全是靠實力取勝的。
他取勝之後,荷蘭人並不傻,逃出命來的趕緊跑了。前麵提到了那遙遠的航程,如果再遇到惡劣的天氣,幾個月內能回到歐洲就算好運氣了,運氣差一點的,直接掉海裏喂了魚。
好容易回到了本國,報告了壞消息。荷蘭東印度公司內部一片嘩然!東印度公司的股東們,大部分對於亞洲是不了解的,他們對於亞洲的了解,更多的是知道那裏有奢侈品、那片土地目前關係到他們百分之二十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