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從上述的角度,來進入這本書裏的故事,就別有一番感受與收獲,仔細去讀、去體會、去領悟,這些大人是怎樣把孩子帶進書的世界,又怎麼讓他們生出更多的興趣,最終又如何與孩子一起成長。
看起來,本書的三個分類——“讀什麼”“怎麼讀”“為什麼讀”,都是“技術”,尤其前麵兩輯,但我要說的是,親子閱讀,紮根於“親子”,絕非是一招一式刻意而為的“技術”。或者說,關於“技術”,一般人的理解一直存在誤區,多年以前,好朋友發來王德威先生的一段話,正是講這個:
海德格爾曾說明技術這一觀念的微妙意義。我們今天對技術的認知,多與其立竿見影的工具性銜接,有用之謂也。海德格爾曾提醒我們,技術的希臘字源,不僅指器械手藝,也更指經由人為媒介,由無生有的過程。正因為慧心巧手使然,無從捉摸的天機得以為我所形構駕馭。
在我看來,本書各篇,真正值得我們再三咀嚼的,恰恰是這“由無生有的過程”,並且,永遠不要忘記,“由人為媒介”,這是親子閱讀的精神,也是這本書的精神。
五
說到“由人為媒介”,還有一點必須一提,那就是每篇案例之後的點評。進行點評的幾位既有來自教研部門的博士後,也有一線教書的普通老師,還有同為親子閱讀踐行者的家長,他們通讀相應案例,提煉出案例中最具代表性的尤其是可供讀者借鑒的觀念、思路、方法、策略、書目等。從內容上看,這些點評是對原有案例的概括與點撥,同時,更重要的,也更強調的是突出了一種“愛閱”的精神,就像有評者在點評中所說,“閱讀不是一件任務,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讓孩子愛上閱讀”,所有的點評都指向這一點,推心置腹,娓娓道來,值得讀者品味一番。
感謝以下朋友撰寫點評:
冷玉斌,小學語文教師,2015年度中國教育報推動讀書十大人物;
曹剛,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樹人學校語文教師;
王麗琴,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副教授。
另外要說的一點是,全書在版式上特意留出1br3留白空間,將正文中提到的推薦書目、親子閱讀Tips、兒童發展規律等內容單獨拎出呈現,協助讀者更方便地思考、借鑒。當然,更多空白還是留給讀者的,每個人閱讀案例後的感受和心得並不相同,在空白處寫下你覺得印象深刻的語句,留下你自己的感悟吧。
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