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我想說一個故事。大家應該都看過金庸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吧?這個故事裏的主人公張無忌武功很高,能夠很好地表達“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張無忌的武功非常強,但還沒有達到最高境界,因為他的軟實力還不夠。所以他又向張三豐學太極劍,張三豐在他麵前表演太極劍,張無忌沒有看劍招,而是看劍意。有一天他突然說:“我現在全部忘記了,忘記得一幹二淨了。”這說明他已經擺脫了劍式的約束,實現了人劍合一,所謂無劍無招,無我無劍,無我忘我。這是一種真正的“無為”境界。
由此說來,我們如果能夠擺脫一切條條框框,不要太功利,把心沉下來,全神貫注,專心做事,這樣才能達到一個非常高的“無為”境界。從哲學的角度說,有用的可能是有害的,無用的可能是有用的。實際上,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二者都是相對而言的。再說,讀書是很“私人”的事,本不應當帶有濃重的功利色彩。英國大哲學家羅素說過:要讀點“無用的書”。真正的閱讀,從不會在書中尋找理財良方,也不會念念不忘強身健體。諸如《如何炒股》《投資交易筆記》《有病不用吃藥》之類的書籍,絕不會是真正閱讀的案頭必備。審美的愉悅與心靈的滿足,應該是書籍給予閱讀者的最大快樂。因此,在全麵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更應該切實感受到讀書是自己的學習行為,讀書是自己的生活習慣,讀書是自己的存在狀態。這種境界,恰如梁實秋先生所說:“人生到了一個境界,讀書不是為了應付外界需求,不是為人,是為己,是為了充實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實而有意義。吾故曰:讀書樂。”(《讀書苦?讀書樂?》)
記得陳寅恪在1929年,曾為北大史學係的畢業生題過兩首詩,第二首中有“天賦迂儒自聖狂,讀書不肯為人忙”兩句,意思與梁實秋的話大體相同,講的都是讀書的終極目的到底是什麼,是為了“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的實用價值,還是為了探求文化知識,尋求個人思想的獨立自主?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的閱讀不可避免地具有明確的功利意識,即“有所為”。如專家們的閱讀主要為了專業上的了解和研究,學生的閱讀主要為了學業的完成,像這樣的閱讀的功利性是非常明確的。
在當代閱讀者中,人文學者的讀書,大概最近於以“無功利的”美學態度讀書,也最接近於以讀書為樂的古風。以文學經典為例,一部《紅樓夢》包容性極強,具有多種解讀的可能,令人玩味不盡。已故紅學泰鬥周汝昌曾說過:“《紅樓夢》不是一個好玩的小玩意,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因為它包含總結了我們民族的文史哲和真善美,是一個前無二例的最美的大整體。”確乎如此,文學書的魅力,是其他藝術所無法替代、不可企及的,尤其像《詩經》、《論語》、《史記》、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樣的文學經典,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有欣賞與研究價值。研究秦漢史的日本就實大學人文科學部教授李開元很喜歡司馬遷的《史記》,他說:“《史記》是伴隨我一生的讀物,我已經記不清讀了多少遍。我手邊的一部《史記》,已經是封麵脫落,斷線掉頁,可以說是讀破了。”他認為,《史記》堪稱中國曆史敘事的頂峰,精彩動人的敘事,有根有據的史實,遮掩不住的思想,是《史記》魅力無窮的所在。
這裏,我想說一個故事。大家應該都看過金庸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吧?這個故事裏的主人公張無忌武功很高,能夠很好地表達“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張無忌的武功非常強,但還沒有達到最高境界,因為他的軟實力還不夠。所以他又向張三豐學太極劍,張三豐在他麵前表演太極劍,張無忌沒有看劍招,而是看劍意。有一天他突然說:“我現在全部忘記了,忘記得一幹二淨了。”這說明他已經擺脫了劍式的約束,實現了人劍合一,所謂無劍無招,無我無劍,無我忘我。這是一種真正的“無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