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知識與實踐脫節。當代社會,傳統意義上的書呆子,是越來越少見了。隻是,讀得書來,口會說,筆會寫,脫離生活實際的事,還是時有所聞。中國人知道很多道理,就是不按道理做。中國成績很差的孩子到美國都能當班長,當數學課代表。我們整個基礎教育是非常紮實的,學者也是。大家知道,清朝人讀傳統文化書籍比我們多,但鴉片戰爭還是照樣打敗了,國家照樣衰亡。這裏原因固然很多,但“知而不行”是其中之一,學的道理不去做。世界上的道理並不多,你抱定一個道理,然後去實踐它,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難怪有人諷刺一些知識分子,稱其不是知識分子,隻是一個“知道分子”。他從幼兒園小班開始到博士畢業,考試成績都非常好,別人和他提到的事情,他全知道,但並不能把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深思,這是中國近兩百年來落後的主要原因。對此,我同意劉震雲的看法。他說:“我覺得我們中國什麼都不缺,我們不缺人,因為中國人最多;我們不缺錢,因為現在世界上很多奢侈品店是靠中國人來支撐的。我們缺的是什麼呢?……缺的是見識,是遠見。”因為在我看來,讀了書,並且有見識和遠見,這才是真正的“學以致用”,才是真正的知識分子。
今天到了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知而後行”顯得更為重要。人們不僅學了以後要去做,還必須根據實際需要來學,也就是說,讀書學習要有針對性、實用性。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所學到的知識,隻有有效地運用到生活和實踐中,才會發揮應有的作用。否則,就失去了讀書的意義,成了真正的“百無一用是書生”,成了蒲鬆齡筆下的“書癡”。
所以,教師要讀書,更要實踐,用《論語·子張》中的話說:“君子學以致其道。”即“學以致用”。朱熹主張讀書要切身體察,“讀書窮理,當體之於身”。就是要心領神會,身體力行。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要撒布陽光到別人心裏,先得自己心裏有陽光。”教師相對於學生而言,是知識的播種者、智慧的促生者、心靈的塑造者、道德的引領者。因此,教師不應該自甘平庸。要做一個好教師,就要結合本職工作認真去讀一些書。教師讀書的目的是什麼?提升自我,成就自我,完善自我。而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成就學生、完善學生。所以,有興趣的東西,我們要學;沒有興趣的東西,我們也要學。教師讀書不能隻憑個人的興趣,還要看需要而定。有人對年輕人提了這樣三條建議,第一是讀書與思考,第二還是讀書與思考,第三不能老是讀書與思考。換句話說就是要行動起來。毛澤東同誌曾說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可見,實踐是最重要的,如果不在實踐中去使用和檢驗書中所講的道理,那就是“本本主義”,就是“讀死書”了。
而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知識與實踐脫節。當代社會,傳統意義上的書呆子,是越來越少見了。隻是,讀得書來,口會說,筆會寫,脫離生活實際的事,還是時有所聞。中國人知道很多道理,就是不按道理做。中國成績很差的孩子到美國都能當班長,當數學課代表。我們整個基礎教育是非常紮實的,學者也是。大家知道,清朝人讀傳統文化書籍比我們多,但鴉片戰爭還是照樣打敗了,國家照樣衰亡。這裏原因固然很多,但“知而不行”是其中之一,學的道理不去做。世界上的道理並不多,你抱定一個道理,然後去實踐它,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難怪有人諷刺一些知識分子,稱其不是知識分子,隻是一個“知道分子”。他從幼兒園小班開始到博士畢業,考試成績都非常好,別人和他提到的事情,他全知道,但並不能把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深思,這是中國近兩百年來落後的主要原因。對此,我同意劉震雲的看法。他說:“我覺得我們中國什麼都不缺,我們不缺人,因為中國人最多;我們不缺錢,因為現在世界上很多奢侈品店是靠中國人來支撐的。我們缺的是什麼呢?……缺的是見識,是遠見。”因為在我看來,讀了書,並且有見識和遠見,這才是真正的“學以致用”,才是真正的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