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學生喜歡的教師 ——寫在《40位老師的故事》出版之際(1 / 3)

這種老師除有淵博的知識之外,講課往往生動有趣、深入淺出。在學生感到疲倦時就會用一些風趣幽默的話或故事來逗樂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們知道,教育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科學,就是符合教育規律;藝術,就是講究方法。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作為教師,多學一點教育孩子的理論與方法,就會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事實證明,隻有有充滿智慧、幽默,並且“會教”的老師,學生才可能“會學”;隻有“會學”的學生,才可能學得快樂。

二是尊重、理解學生的老師。這種老師心胸比較開闊,善解人意,師生關係和諧。書中一些老師的故事告訴我們:隻有尊重學生,學生才能尊重信任你,才能對教師無話不說。

應該指出的是,對於學生的尊重是建立在理解之上的。理解學生是實現師生關係和諧的感情基礎。教育是一門藝術,因為“人是有感情的動物”,麵對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學生,要贏得他們的信任,靠的就是理解、寬容和傾聽。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學生在校難免會違反校紀校規,做出與學生身份不相稱的事。對此,老師要有換位思考的意識,以平等的觀點去看待、理解學生的問題,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係。嚴格要求是道德教育的出發點,沒有嚴格的要求,道德原則和日常規範就難以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難以成為學生內心的準則。但嚴格要求,並不是故意刁難,苛刻對待,而應在深入細致的談心工作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們,讓學生心服口服,樂於接受,真正從心底感受到老師的關心和愛護。

許多學者都認為,教師作為育人者,育人必育心。因此,尊重、理解學生,就需要傾聽學生的心聲。傾聽學生的心聲、了解學生的需求是我們開展教育的前提。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如果教育家希望從一切方麵去教育人,那麼就首先從一切方麵去了解人。”隻有充分了解掌握了學生的性格特征、脾氣秉性、興趣愛好、家庭環境、成長背景等,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才能找到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明白一個人的感受要比明白真相更重要。對於教師與學生這兩個特殊的群體而言,心與心的對話必然由真誠的傾聽開始。教育需要交流,交流需要傾聽。

三是富有激情與活力的老師。這種老師性格開朗、處事大方,講課繪聲繪色,富有激情,充滿活力,深受學生的崇拜和喜愛。從這些老師的故事中,我感到:要成為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還應該胸懷理想,充滿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具有思維敏捷、寧靜致遠、嚴謹踏實、睿智深邃、激情澎湃、活力四射等魅力。據說梁啟超先生在給清華大學學生講課時,講到緊要處便不覺成為表演,手舞足蹈,情不自已,或掩麵,或頓足,或狂笑,或歎息。講到歡樂處則大笑而聲震屋梁,講到悲傷處則痛哭而涕泗滂沱。如此聲情並茂,學生被深深吸引,認為聽他的課實在是種享受。的確,教育要有激情、有詩意。但激情需要老師去創造,需要有學生積極地參與,通過教和學兩個主體生命之間的對話,去創造,去生成。很難設想,一個沒有激情、沒有活力、沒有詩意、沒有追求精神的人,能夠成為一位學生真正喜歡的老師。

這種老師除有淵博的知識之外,講課往往生動有趣、深入淺出。在學生感到疲倦時就會用一些風趣幽默的話或故事來逗樂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們知道,教育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科學,就是符合教育規律;藝術,就是講究方法。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作為教師,多學一點教育孩子的理論與方法,就會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事實證明,隻有有充滿智慧、幽默,並且“會教”的老師,學生才可能“會學”;隻有“會學”的學生,才可能學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