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穿越時空之美——讀《唐宋文學六十家》有感(1 / 2)

二、 常態與獨創

對文學家的介紹,按常態的寫法無非根據已有的資料,人們既定的認識,把作者的出生年月、人生經曆以及各階段產生的經典作品,逐一梳理,再指出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便可大功告成了。這樣的寫作模式,往往缺乏一種獨特的視野、精細的解讀和精彩的提煉。

與通常的寫作模式不同,《唐宋文學六十家》的審美意義在於:它每每都有獨到的體驗、獨特的理解和獨創的見解,給人耳目一新、振聾發聵的感受。比如對作家個人的“微傳記”的寫作創意,就是一種以微傳記的形式來梳理作家個體的心路曆程。然而,這個“微”不在於文字的簡潔,也不在於事件的精要,而在於選材的獨特和史料考據的紮實,甚至在於對人物評價的卓異。正是因為潘先生在史料方麵傾注了諸多心血,其論證才能細致縝密,結論才能經得起推敲。值得重視的是,潘先生常常在稗官野史中去尋找蛛絲馬跡,在正史中去挖掘那些人們容易忽略的瑣屑之事,從冰山的一角去觸摸海平麵以下的絢麗世界,發掘出這一位作者在曆史上的獨特的審美特征和文學功績。如初唐時的王績,是一個嗜酒如命的詩人,潘先生在閱讀大量史料的基礎上,選取王績三段趣事,勾畫出他的形象。第一,待詔門下省,人稱其為:三升未足絆,一鬥可留君的“鬥酒學士”。第二,因酒自請為太樂丞,編撰《酒譜》。第三,著《五鬥先生傳》自誇。這些逸聞趣事,還原了王績率真的詩人本色。正因為如此,王績摹寫山水的詩歌中就有了一份悠閑恬淡的意趣、散淡不羈的奇趣和質樸真率的野趣,當然有別於齊梁時綺靡華美的文風。

作為作家微型傳記,《唐宋文學六十家》中的每一篇雖然是相對獨立的,然而串起來又是一個整體,構建了唐宋文學的發展曆程,這樣的寫作自然為讀者的閱讀提供了方便。便於讀者利用零碎的時間精讀;便於讀者選取和摘用;便於讀者認識一個個鮮活的、風格卓異的作家。連起來讀,它又是一部宏偉壯麗的唐宋文學發展史。

《唐宋文學六十家》獨特之處還在於它的文字好。我非常喜歡潘先生的文字,他的評論不是枯燥古板的學院批評,也不是說教式的泛泛而談,而是一篇篇充滿感情、文字優美的動人篇章。可以說,書中的文字清俊有味,質樸簡潔中蘊含著深深的體悟,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想象的空間。例如,介紹唐代邊塞詩人王之渙時,講述了經典的“旗亭畫壁”故事,潘先生以生動的文筆娓娓道來,給人印象深刻。於此,王之渙詩歌的深入人心,在嬉笑之中給予了高度評價,語言的質樸清俊,個性化的轉述、理解為讀者增添閱讀樂趣。不僅如此,書中生動的敘述,精彩的描寫,精當的點評,使人在閱讀時經常會產生一種讀文學作品的愉悅感。

二、 常態與獨創

對文學家的介紹,按常態的寫法無非根據已有的資料,人們既定的認識,把作者的出生年月、人生經曆以及各階段產生的經典作品,逐一梳理,再指出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便可大功告成了。這樣的寫作模式,往往缺乏一種獨特的視野、精細的解讀和精彩的提煉。

與通常的寫作模式不同,《唐宋文學六十家》的審美意義在於:它每每都有獨到的體驗、獨特的理解和獨創的見解,給人耳目一新、振聾發聵的感受。比如對作家個人的“微傳記”的寫作創意,就是一種以微傳記的形式來梳理作家個體的心路曆程。然而,這個“微”不在於文字的簡潔,也不在於事件的精要,而在於選材的獨特和史料考據的紮實,甚至在於對人物評價的卓異。正是因為潘先生在史料方麵傾注了諸多心血,其論證才能細致縝密,結論才能經得起推敲。值得重視的是,潘先生常常在稗官野史中去尋找蛛絲馬跡,在正史中去挖掘那些人們容易忽略的瑣屑之事,從冰山的一角去觸摸海平麵以下的絢麗世界,發掘出這一位作者在曆史上的獨特的審美特征和文學功績。如初唐時的王績,是一個嗜酒如命的詩人,潘先生在閱讀大量史料的基礎上,選取王績三段趣事,勾畫出他的形象。第一,待詔門下省,人稱其為:三升未足絆,一鬥可留君的“鬥酒學士”。第二,因酒自請為太樂丞,編撰《酒譜》。第三,著《五鬥先生傳》自誇。這些逸聞趣事,還原了王績率真的詩人本色。正因為如此,王績摹寫山水的詩歌中就有了一份悠閑恬淡的意趣、散淡不羈的奇趣和質樸真率的野趣,當然有別於齊梁時綺靡華美的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