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的是:在人類曆史上,代表著腦與手的結合,真正顯示著現代文化波瀾壯闊的偉大力量的,正是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曾經笑談過這樣的悖論:資產階級文化中充滿了上帝的愛、法律的尊嚴、純潔的說教,但是,資產階級的行動,卻是由欺詐、卑鄙、陰謀詭計和殘酷的鎮壓構成;而與之完全相反,無產階級文化中盡管散發著勞動者揮汗如雨的酸臭、洋溢著奴隸對於革命暴力的呼喚、讚美著革命者對於淋漓鮮血的正視,但是,無產階級所從事的,卻是堂堂正正、大公無私、為勞動人民求解放的行動。

尤為震撼的是:當馬克思說到“動手”的時候,他所說的“動手”並不僅是指勞動,還有“革命”和“人民專政”:

我們鐵麵無情,但也不向他們要求任何寬恕。當輪到我們動手的時候,我們不會用虛偽的詞句來掩飾恐怖手段。但是保皇恐怖主義者,上帝和法律所寵愛的恐怖主義者,在實踐上是殘酷的、卑鄙的、下流的,在理論上是膽怯的、隱諱的、虛偽的,而在這兩方麵都是無恥的。(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合集》)

共產黨人不屑於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隻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製度才能達到。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麵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隻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摘自《共產黨宣言》)

馬克思主義與純學術的說教毫無關係。“是誰創造了人類世界?是我們勞動群眾”,“我們要奪回勞動果實,讓思想衝破牢籠”。在這種科學、這種文化中,不僅充斥著勞動的汗酸味,而且還布滿了火藥的氣息。

因此,閱讀馬克思的書,既不會使你感到舒服,更不會使你升官發財,當然,這種科學、這種文化更與廉價的快樂無關。

伊壁鳩魯曾說,人生的意義就是追求快樂,而古往今來,很多人是他的信徒,於是,他們讀養生、健身、旅遊、性愛、遊戲、美食和賺錢方麵的書,以為這樣的書能使他們快樂。但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卻調侃說,實驗已經證明,快樂不過是內分泌和神經網絡的運動,為了追求快樂,最直接的辦法是去嗑藥,而不是讀書。某位號稱“無知者無畏”的作家曾經說過,不讀書我們一樣快樂,沒準兒會更加快樂——而他很可能是對的。

我想,人們讀書,一定是希望解決一些使自己感到苦惱的問題。因此,如果書籍不能給我們帶來震驚、帶來驚奇般的收獲,如果書籍不能告訴我們不知道的東西,並挑戰那些我們自以為已知的“常識”,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呢?

一般的讀者也許知道馬克思出身於快樂、富裕的資產階級家庭,且有一半荷蘭血統,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馬克思的姨媽索菲亞和姨夫利奧·菲利普聯手創辦了著名的荷蘭飛利浦公司。而當你知道了這些之後,一定會追問:作為一個如此快樂的富二代,馬克思為什麼會成為為了世界無產階級而痛心疾首的偉大導師呢?

毫無疑問的是:在人類曆史上,代表著腦與手的結合,真正顯示著現代文化波瀾壯闊的偉大力量的,正是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曾經笑談過這樣的悖論:資產階級文化中充滿了上帝的愛、法律的尊嚴、純潔的說教,但是,資產階級的行動,卻是由欺詐、卑鄙、陰謀詭計和殘酷的鎮壓構成;而與之完全相反,無產階級文化中盡管散發著勞動者揮汗如雨的酸臭、洋溢著奴隸對於革命暴力的呼喚、讚美著革命者對於淋漓鮮血的正視,但是,無產階級所從事的,卻是堂堂正正、大公無私、為勞動人民求解放的行動。

尤為震撼的是:當馬克思說到“動手”的時候,他所說的“動手”並不僅是指勞動,還有“革命”和“人民專政”:

我們鐵麵無情,但也不向他們要求任何寬恕。當輪到我們動手的時候,我們不會用虛偽的詞句來掩飾恐怖手段。但是保皇恐怖主義者,上帝和法律所寵愛的恐怖主義者,在實踐上是殘酷的、卑鄙的、下流的,在理論上是膽怯的、隱諱的、虛偽的,而在這兩方麵都是無恥的。(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合集》)

共產黨人不屑於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隻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製度才能達到。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麵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隻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摘自《共產黨宣言》)

馬克思主義與純學術的說教毫無關係。“是誰創造了人類世界?是我們勞動群眾”,“我們要奪回勞動果實,讓思想衝破牢籠”。在這種科學、這種文化中,不僅充斥著勞動的汗酸味,而且還布滿了火藥的氣息。

因此,閱讀馬克思的書,既不會使你感到舒服,更不會使你升官發財,當然,這種科學、這種文化更與廉價的快樂無關。

伊壁鳩魯曾說,人生的意義就是追求快樂,而古往今來,很多人是他的信徒,於是,他們讀養生、健身、旅遊、性愛、遊戲、美食和賺錢方麵的書,以為這樣的書能使他們快樂。但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卻調侃說,實驗已經證明,快樂不過是內分泌和神經網絡的運動,為了追求快樂,最直接的辦法是去嗑藥,而不是讀書。某位號稱“無知者無畏”的作家曾經說過,不讀書我們一樣快樂,沒準兒會更加快樂——而他很可能是對的。

我想,人們讀書,一定是希望解決一些使自己感到苦惱的問題。因此,如果書籍不能給我們帶來震驚、帶來驚奇般的收獲,如果書籍不能告訴我們不知道的東西,並挑戰那些我們自以為已知的“常識”,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呢?

一般的讀者也許知道馬克思出身於快樂、富裕的資產階級家庭,且有一半荷蘭血統,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馬克思的姨媽索菲亞和姨夫利奧·菲利普聯手創辦了著名的荷蘭飛利浦公司。而當你知道了這些之後,一定會追問:作為一個如此快樂的富二代,馬克思為什麼會成為為了世界無產階級而痛心疾首的偉大導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