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暗自藏了一手,將自己的打算說了出來:“朕欲收服長安楊定,安定三輔之地。方才段煨願意說降楊定,如此一來,朕擬李肅為中郎將,交由皇甫義真手下,一同平定三輔,不知司徒有何見解。”
王允認為,皇帝的計策倒是不錯,隻是這樣一來,並無自己半分的好處。
“陛下謀劃倒是精妙,隻是皇甫義真雖是名滿天下,卻不適應此刻都督長安。反倒是右中郎將朱儁在朝並無要任,其人在軍中又素有威望,不如以朱儁為主帥,李肅為輔,前往長安,安定三輔。文臣太守的話,還需另行擇選。”王允將皇甫嵩換做朱儁,其餘倒是跟劉協保持一致。
他雖與皇甫嵩有些交情,但在這種小事上麵,他還是想要阻撓一下,讓皇帝的如意算盤變得不那麼如意。
“如此甚好。”
隻是皇帝隨口同意,並無異議的模樣讓王允疑神疑鬼,反倒是覺得自己被皇帝迷惑。皇帝想要的主帥並非是皇甫義真,而是朱公偉。
王允所不知道的是,劉協目光長遠,並不希望皇甫嵩都督長安,做大起來。但時局動蕩,良將為數不少,能夠坐穩一方,又無太大野心的人,卻是不多。恰好,皇甫嵩跟朱儁都是其中之一。至於張溫跟盧植,劉協是想留在身邊,重用一番。
現在王允提出朱儁,劉協索性坦蕩一些,直接答應。誰讓朱儁是寒門出身,家中除了錢財家仆多上一些,並無士林名聲,又非關西人,想要做大,委實不易。
“除此之外,朕倒是有一問,不知司徒可願錄尚書事。”這是劉協深思熟慮之後做出的決定,也是賈詡的建議。此刻的賈詡並無明哲保身的打算,但也足夠成熟,三言兩語就將好處壞處展露出來。
賈詡坦言:“陛下年幼,想要掌握朝廷,幾無可能。倒是司徒王允,匡扶社稷於危難,又素有名望。陛下不如以司徒大人錄尚書事,盡心組建新軍,在朝上安插人手,讓王允與太尉司空爭鋒,陛下總攬大局即可。待數年之後,陛下熟稔朝物,能夠掌握中央之時,在一步步收回權利也不礙事。陛下年輕是國之幸事,也是壞事。”
劉協短暫的思考之後,果斷同意了賈詡說的話,但讓其出任尚書郎卻是定了下來,這也算是安插人手的一步棋。
王允的思考漫長而複雜,打心底來說,他想要錄尚書事,那並非是增強自己的話語權,更多的是在於影響皇帝。哪怕皇帝現在表現出的聰明才智一點遠勝這個年紀的稚子,但年紀是皇帝最大的問題。
不然也不會每次皇帝年幼的時候,都會有人輔政。
但皇帝此刻的鋒芒已經讓王允有些不安,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應該接下這一個燙手山芋,成為皇帝的擋箭牌。他跟貂蟬談及皇帝的時候,都麵麵相覷,不是他們拿皇帝沒有辦法。而是劉協目前所顯露出來的東西已經超乎了王允最樂觀的預計。
他暗自藏了一手,將自己的打算說了出來:“朕欲收服長安楊定,安定三輔之地。方才段煨願意說降楊定,如此一來,朕擬李肅為中郎將,交由皇甫義真手下,一同平定三輔,不知司徒有何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