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來,白波軍的戰鬥力雖然有所提高,但互不統屬的問題仍舊存在。一支互不統屬的大軍,在許攸眼中必敗無疑。偏偏許攸還得捏著鼻子跟郭太等人合作。
袁紹如今的渤海太守都是岌岌可危,他的權力來源自士族的支持,沒有士族支持,他袁紹不過是一個尋常世家子。但現在所發生的一切,讓他不得不立即將自己的名望抬高,他需要一場勝利,來表明自己的強大。
至於擊敗漢軍需要多少財力物力,他現在真的不太清楚。
許攸清楚袁紹的急切,因而不顧一切的哄騙白波軍,為的就是拖住漢軍,最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的消弱漢軍。隻要讓聯軍看到了漢軍並非是不可戰勝的,袁紹的聲望就會越來越高,重新獲得世家大族的支持。
而在袁紹身邊的郭圖卻是提到一個切實有效的處置方式,拉攏與打擊。將親近自己的世家拉攏起來,將所有反對自己的世家清理幹淨,這樣才會讓渤海安寧。
想要讓後方穩固,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世家站隊,不是敵人就是盟友,沒有第三個選項。
在深思熟慮之後,袁紹並沒有拒絕這個提議,而是要郭圖小心行事。
世家是雙刃劍,這一點袁紹看得很清楚。
他可以任用世家,但也堅決不讓世家掌握大權。他麾下的謀士來源複雜不假,但他長期任用的都是潁川一係的,而非是冀州本土的田豐逢紀等人。
事實上,官渡的失敗,很大一部分還要歸結於袁紹麾下的文臣爭權奪利上去。若不是謀士們互相拆台,一直都沒有統一觀點,袁紹未必會敗。
他們都清楚的一點是,這一戰,勝率委實不高。
尤其是在許攸幾次規勸無效之後,對郭太再無信心,反倒是楊奉等人屈居郭太之下,麾下的兵力卻是一點都不少。
聯盟式的白波賊當中,郭太能夠成為首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暴亂的發起者就是他,而不是其餘人。無論是楊奉,韓暹,胡才還是李樂,在資曆上麵,都比郭太差上一點。手中的兵力更是不如郭太,這才是他們願意退上一步原因,實力不濟。
但他們對郭太是否心服口服,答案是否定的,他們並非不服,而是郭太此人雖然仁義,起兵反叛卻不是靠仁義就能維持的。
許攸確信一點,白波軍當下或許是無往不利,但隻要有些許的失敗,局勢就會迅速崩壞,郭太就會成為過去式。
他原本冷眼旁觀,想要竭力避免這一點,但在當下,他卻是管不了那麼多了。既然無法讓郭太跟自己一直合作,他所想的變成了能合作就合作,不能合作就一拍兩散,轉而扶持其餘人,增加袁紹的資本。
這樣一來,白波軍的戰鬥力雖然有所提高,但互不統屬的問題仍舊存在。一支互不統屬的大軍,在許攸眼中必敗無疑。偏偏許攸還得捏著鼻子跟郭太等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