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在時間內交出自己的答卷,這是常遠對他們下達的命令,而不是他自己的要求。
他的要求很低,隻要工匠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行了。但在當下,皇帝下達命令之後,他不得不威逼這些人,做自己還未做到的事情。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是古語,恰到在這個時間點,劉表在荊州戰敗的消息傳至洛陽。
劉表是治世能臣,而不是統帥大軍的帥才,而荊湘之地素來學風鼎盛,而非幽並容易出良將。
承平以久的劉表有些張狂,他所率的大軍渡過漢水之後,所做的事情,卻是出乎劉協意料。也不知道他從什麼地方來的勇氣,敢於跟孫堅野戰,就在新野,被一戰擊敗,後退百裏,損兵折將自不在話下。
此一戰所帶來的不單單是劉表暗弱,更在乎袁術知曉消息之後,對劉表的忌憚再無。
曆史上,袁術就是因為劉表斷絕糧秣,才與其翻臉,派遣孫堅攻之。後孫堅戰死,袁術無力在劉表跟曹操的夾擊之下存活下去,隻能走揚州避禍去了。
當下袁術並不焦躁,在酸棗,潁川接連失敗之後,他方才明白自己所依仗的人都不堪一擊,若是有人能夠跟呂布一樣驍勇,荀攸一樣智謀冠絕天下,隻需要萬餘甲士,就能橫掃一郡。這般戰力,他羨慕不已,並痛下決心,更改軍製,加強練兵,希望培養出一支大軍來。
孫堅聞言自然是大喜,他的喜悅在紀靈眼中卻不是滋味,偏偏是他將孫堅從潁川安然帶回來的,合著現在半分的功勳都沒自己的,自己還要為之前的戰敗背鍋。這可不是他想要的結果,可偏偏,無論是閻象還是荀家旁係子弟荀正盡皆勸說於他,才讓紀靈心中的怒火稍稍平息。
現在正高興的孫堅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惡了整個袁術麾下的部將。無論文武,都對孫堅這個外來者十分警惕,勸說袁術削弱其兵權,分化其部將,然後再用他,隻將孫堅當做戰將,用於戰陣衝鋒,而非大軍統帥。
勸說理由自然是孫堅乃是大漢太守,怎會一心一意效忠主上?這般的勸說,看似簡單,卻是讓袁術對孫堅的忠誠度產生懷疑。
正如袁術所想,孫堅若是現在還有去處,就絕對不會臣服於袁術。雖說袁術相信孫堅現在忠誠於自己,卻不得不順從下屬的意思,限製孫堅的權柄,讓他為自己效力的時間更長一點。
等自己占據整個豫州,荊州之後,孫堅這樣的人,他早就不放在心上了。
劉表的潰敗,跟袁術的手令都讓劉協意外之極。他本以為袁術會在內外的暗潮之下對孫堅下黑手。卻沒想到袁術力排眾議,在心中不滿的情形下,還是下令孫堅追擊,糧秣甲胄武器,盡數遣心腹之人送往新野。
倒是從河東歸來,風塵仆仆的賈詡看的透徹:“袁術此人並非良善,雖有勇氣,卻無長智。今日孫堅大出風頭,讓其勢力擴張。若是孫堅忠貞,自然無事。隻是孫堅擅殺朝廷官員,討董之後負隅頑抗,今日更是從了他袁術。這其中,哪一件會是忠臣所做之事?等日後袁術醒悟過來,二人必然分裂,互相攻擊。”
必須在時間內交出自己的答卷,這是常遠對他們下達的命令,而不是他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