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太太結婚以來搬了二十幾次家,這代表每一次搬家孩子就會有不同的鄰居、學校和玩伴。搬家理由很多,可能是職務調動、買了房子等,當然我們不是為了讓孩子有不同的成長環境才一直搬家,但成長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卻是父母應該要注意的。讓他們多看看不同的環境,開開眼界,對增加孩子的包容力有正麵幫助。我覺得自己比較有創意、點子多,可能跟小時候成天在田野探索、奔跑玩耍有關。
四個孩子在不同的時代長大,連他們自己都能感覺到彼此有些不同。例如老大黑立言對政治很感興趣,他在美國讀書的時候,我從台灣帶了一本《新新聞》過去,黑立言就拿著雜誌拚命看,老二黑立國則一點兒都不想翻。立言一直保留對政治的興趣,其他在美國的華人孩子不是讀書就是玩,但立言很喜歡看新聞,在美國的時候我們訂《世界日報》,有一次看到台灣行政管理部門說要增加警察的權力,立言就發表意見:“全世界都在削減警察的權力,怎麼台灣反倒增加?”另外像民進黨的發展、陳文成事件,他都會有自己的看法,關心時事已經變成他的重要興趣。他們一起長大,而且雖然個性差很多,但絲毫不影響彼此之間的感情,我想這就是包容力最好的例子。
我對四個孩子處理感情及選擇婚姻對象的態度也是一樣,一個扶輪社的朋友談到兒子的女朋友,我問他:“你兒子和女朋友準備結婚了嗎?”我朋友說:“我如果不讚成的話,他絕對不敢結婚!”他那一句話提醒了我,我仔細回想,其實我對四個孩子的感情和婚姻從來沒有表達過反對的意見,但我必須誠實地說,我也有自己的期待和想法,但一定要忍住!這一點可能和我的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也有關,因為他們從來不管。
舉例來說,黑立國的太太是黑人和日本人的混血兒,年齡比黑立國大四歲,而且有過一次婚姻的經驗,是一個很有個性的女人。剛開始我們和她的互動不是很好,而且人總是會有私心,會覺得黑立國是個醫生,條件也很不錯,應該可以有更好的選擇,我也表達過不同意見,但盡量不去幹涉。他們後來決定要結婚,我們也沒辦法,隻能祝福。現在他們結婚十年了,婚姻非常幸福,畢竟孩子是跟另一半過一生,而不是跟父母。其他的孩子也一樣,黑立琍從小就喜歡談戀愛,男朋友換了一個又一個,黑立言交往過的女朋友有些也和我們理想中的不同,但我們都沒有多說什麼。
說實話,孩子們交往的對象和我們想象中的都有差距,但後來結果都很好,我想這除了幸運外,也是在告訴父母,要相信孩子自己的選擇!
其實,孩子在十歲、二十歲甚至成家立業後會有很大的不同,父母可以放輕鬆,不必急於求成,因為有的孩子成熟得快,有的較慢,孩子是慢慢養大的。
最近,台灣興起一陣“慢活”風潮,其實教養孩子也要“慢養”:和孩子抱一抱、和孩子談一談、相信孩子、等待孩子,父母要向著孩子,孩子要向著父母,家庭成員互相關心,家庭才能為孩子加分。
在這個過程中,不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不以當下的表現評斷孩子,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慢養,可以讓父母找到相信孩子的力量,可以讓孩子發現最好的自己。
寧願在孩子的起跑點認真幫他找到自己成長的力量,不要追求一時的快而草率衝出起跑點。我們要和孩子一起贏在人生的終點。
分享:
孩子們會聽父母的話,但他們更想看父母怎麼做,如果能一起參與孩子的活動,孩子的接受度會更高。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做得更好,卻忽略了父母的以身作則其實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