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浪淘沙——功名成敗不由人(1 / 3)

為了保證自己長期在裏麵困守,不至於餓肚子,公孫瓚從各地搜刮了300萬斛糧食,準備堅守,跟袁紹拚消耗打持久戰。

因為連戰連敗,不少公孫瓚的部下對前途失去了信心,紛紛投降袁紹大軍,外圍郡縣陸續歸降袁紹,這讓公孫瓚在傷心之餘,對部下們越來越不信任,發展到最後,幹脆不跟部下們見麵了。

公孫瓚自己住的堡壘裏,隻住著他的家人,除了他一個男人,其他全是女人,他的老婆、侍女。部下有事請示,隻能把請示事項寫成文書,然後放到籃子裏,再由碉堡上麵的人用繩子係在籃子上把文書吊上去。部下們很想當麵向公孫瓚彙報日漸嚴重的局勢,但他們最遠也隻能走到碉堡的大鐵門前。

公孫瓚已不複當年神勇,當年那個意氣風發,憑著幾十個人就敢跟遊牧騎兵對抗的公孫瓚已經死了,現在的公孫瓚意誌消沉,每天隻能在美人陪伴下借酒澆愁。酒色摧殘了公孫瓚的身體,更摧垮了他的意誌。

袁紹見公孫瓚步步後退,知道消滅公孫瓚的時機到了,親自帶領主力部隊趕來參加對公孫瓚最後的圍攻。

很快,外圍各據點接連向易京告急。告急的文書雪片似的飛到易京,部下們急得團團轉,公孫瓚本人卻異常淡定,好像被圍的不是他的部隊。

當部下請他速派救兵去援救處於危急中的外圍部隊時,公孫瓚卻拒絕了,他拒絕派援兵的理由,在外人看來簡直匪夷所思:“一處被圍,就派兵去救;今後其他地方被圍就會有依賴心理,消極防守,等援兵去救他們。如此一來,他們不積極作戰,就不能給敵人以打擊。不派援兵,讓他們知道,必須依靠自己,外援無望,他們為了保命,一定會全力以赴,如此,袁紹每攻一城,必然損失慘重。等袁紹元氣大傷、銳氣喪盡之時,我軍再出擊,必然大獲全勝。”

公孫瓚對自己的這套理論很有“信心”,或者說是給自己心理安慰,因為這時的公孫瓚根本不敢出頭,他說這話無非是掩飾自己的膽怯,戰者,勇氣也。打仗靠的是勇氣,公孫瓚未戰先怯,已經輸了。但公孫瓚不能在部下們麵前露出怯意,隻能強裝堅強。

征戰一生,公孫瓚很清楚目前的形勢,他覆滅的日子已為時不遠。

公孫瓚的理論還忽略了一點,要想保命,除了拚死抵抗,還可以投降。於是,在袁紹的猛烈圍攻下,外圍據點紛紛失守,剩下的見救兵不到,也紛紛掛出白旗,投降。

有公孫瓚的“密切配合”,袁紹大軍一路北上,摧城拔寨,公孫瓚部將或被殺或自殺,袁軍步步進逼,終於攻至易京——公孫瓚的最後堡壘。

建安四年(199),袁紹大軍開始圍攻易京。形勢危急,公孫瓚急派兒子公孫續突圍向黑山軍求救。

黑山軍之前被袁紹打得很慘,恨死了袁紹,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在對抗袁紹這點上,黑山軍與公孫瓚達成了攻守同盟。

為了保證自己長期在裏麵困守,不至於餓肚子,公孫瓚從各地搜刮了300萬斛糧食,準備堅守,跟袁紹拚消耗打持久戰。

因為連戰連敗,不少公孫瓚的部下對前途失去了信心,紛紛投降袁紹大軍,外圍郡縣陸續歸降袁紹,這讓公孫瓚在傷心之餘,對部下們越來越不信任,發展到最後,幹脆不跟部下們見麵了。

公孫瓚自己住的堡壘裏,隻住著他的家人,除了他一個男人,其他全是女人,他的老婆、侍女。部下有事請示,隻能把請示事項寫成文書,然後放到籃子裏,再由碉堡上麵的人用繩子係在籃子上把文書吊上去。部下們很想當麵向公孫瓚彙報日漸嚴重的局勢,但他們最遠也隻能走到碉堡的大鐵門前。

公孫瓚已不複當年神勇,當年那個意氣風發,憑著幾十個人就敢跟遊牧騎兵對抗的公孫瓚已經死了,現在的公孫瓚意誌消沉,每天隻能在美人陪伴下借酒澆愁。酒色摧殘了公孫瓚的身體,更摧垮了他的意誌。

袁紹見公孫瓚步步後退,知道消滅公孫瓚的時機到了,親自帶領主力部隊趕來參加對公孫瓚最後的圍攻。

很快,外圍各據點接連向易京告急。告急的文書雪片似的飛到易京,部下們急得團團轉,公孫瓚本人卻異常淡定,好像被圍的不是他的部隊。

當部下請他速派救兵去援救處於危急中的外圍部隊時,公孫瓚卻拒絕了,他拒絕派援兵的理由,在外人看來簡直匪夷所思:“一處被圍,就派兵去救;今後其他地方被圍就會有依賴心理,消極防守,等援兵去救他們。如此一來,他們不積極作戰,就不能給敵人以打擊。不派援兵,讓他們知道,必須依靠自己,外援無望,他們為了保命,一定會全力以赴,如此,袁紹每攻一城,必然損失慘重。等袁紹元氣大傷、銳氣喪盡之時,我軍再出擊,必然大獲全勝。”

公孫瓚對自己的這套理論很有“信心”,或者說是給自己心理安慰,因為這時的公孫瓚根本不敢出頭,他說這話無非是掩飾自己的膽怯,戰者,勇氣也。打仗靠的是勇氣,公孫瓚未戰先怯,已經輸了。但公孫瓚不能在部下們麵前露出怯意,隻能強裝堅強。

征戰一生,公孫瓚很清楚目前的形勢,他覆滅的日子已為時不遠。

公孫瓚的理論還忽略了一點,要想保命,除了拚死抵抗,還可以投降。於是,在袁紹的猛烈圍攻下,外圍據點紛紛失守,剩下的見救兵不到,也紛紛掛出白旗,投降。

有公孫瓚的“密切配合”,袁紹大軍一路北上,摧城拔寨,公孫瓚部將或被殺或自殺,袁軍步步進逼,終於攻至易京——公孫瓚的最後堡壘。

建安四年(199),袁紹大軍開始圍攻易京。形勢危急,公孫瓚急派兒子公孫續突圍向黑山軍求救。

黑山軍之前被袁紹打得很慘,恨死了袁紹,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在對抗袁紹這點上,黑山軍與公孫瓚達成了攻守同盟。

此時的河北(黃河以北)已盡歸袁紹所有,黑山軍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生存狀態也極端惡劣。在平原上被袁紹打得抱頭鼠竄,無奈之下隻能鑽山溝,山裏麵的生活是很苦的,什麼娛樂都沒有,連吃穿都成問題。而這一切都是袁紹造成的。所以,黑山軍跟袁紹勢同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