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固勸範先,殺此人易如反掌,但杜畿畢竟是曹操派來的人,我們殺了他隻會招來惡名,如今他已在我們掌握之中,他雖名為太守,河東還不是你我的天下。範先這才打消殺杜畿的念頭。
不過,衛固、範先做夢也不會想到,不久後,取他二人項上人頭的正是這個看似文弱的白麵書生。勇敢不一定表現為衝鋒陷陣,內心的強大也是一種勇敢,杜畿很快就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這兩位,輕視書生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杜畿為了穩住兩位圖謀造反的“仁兄”,對二人說:“衛、範兩家乃河東望族,我一個外鄉人,初來貴地,凡事還要仰仗二位。”杜畿請衛固當郡丞兼功曹管理政務,而讓範先統領郡兵。衛固等人對杜畿的安排非常滿意,也就不再說什麼,杜畿穩住兩人後,將主要精力都用於聯絡河東下屬各縣義士。
衛固為擴大勢力要在郡內征兵,杜畿當然不能讓他如願,但又不好直接阻止,杜畿此時雖無兵馬卻有智謀與口才,憑此足以對付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衛固。
杜畿對衛固說:“如今局勢動蕩,百姓本就人心惶惶,如果大張旗鼓地征兵,百姓一定以為又要打仗,這會在民眾中引起騷動,恐為不美,不如改為募兵,公開招募,想當兵的人自然會來,也不必驚擾百姓,您看如何?”衛固這個蠢貨還真就聽了,結果可想而知,招到的兵少得可憐。
當兵就要打仗,而打仗是要死人的。當時中原群雄逐鹿,混戰不休,就算平民百姓也想好好活著,人民群眾參軍入伍的積極性自然不高。當兵待遇也不好,參軍光榮的概念還要等到一千多年後的新中國才流行。
在成功阻止衛固等人的擴軍計劃後,杜畿又很體貼地關心起郡中文武官員的休假問題。杜畿認為現有的休假製度非常“不合理”,大家平時很辛苦,卻很少有時間休息回家陪老婆孩子,這不近人情,應該讓大家有充分的時間享受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這才是人性化管理。
總之,一句話,應該讓大家多休息。杜畿的建議自然得到了郡中多數文武的積極讚同,有機會休息當然是好事,所以幾乎沒有人反對,衛固雖然心裏不快,但也不好說什麼,如果他這時出麵反對,那就把文武官員都得罪了,所以衛固也隻好順水推舟表示支持。
就這樣,新的休假製度很快被執行,郡中文武輪番休息,這些人大部是衛固等人的親信骨幹,這些人回家陪老婆孩子去了,留在衙門裏的自然就少了,衛固的勢力被無形中削弱。杜畿不但不動聲色破壞了招兵計劃,而且打著維護下屬休假權利的旗號,又巧妙地把大部叛軍官員趕回家,因為理由充分,連衛固也挑不出毛病,成功瓦解叛軍勢力,又保護了自己,將衛固等人耍得團團轉,實在高明。
不久,常年在河東一帶流竄作戰的土匪團夥張白騎帶兵圍攻東垣(今山西垣曲),並州刺史高幹率兵進駐濩澤(今山西陽城西)。杜畿此時已掌握了附近的幾個縣,決定趁機行動,率領數十名騎兵,登城固守。附近的幾座縣城紛紛響應,不過幾十天,杜畿已召集了四千多人。
事到如今,衛固等人也不再躲躲藏藏半遮半掩,公開與高幹、張晟聯合,合兵一處圍攻杜畿。但河東軍民在杜畿的率領下頑強固守,衛固等人攻城不克,就到附近各縣搶劫,各縣早有準備,將糧食藏匿起來,堅壁清野。叛軍攻城不下,野無所掠,這時衛固才反應過來大呼上當,大罵杜畿,但為時已晚。
身在幽州的曹操也在密切注視著河東局勢,當衛固等人公開造反的消息傳來,曹操馬上下令夏侯惇率軍緊急向河東開進增援杜畿。曹操沒有讓杜畿等太久,夏侯惇的正規軍很快就到了,而之前一直很囂張的衛固等人遇上曹軍頃刻間便土崩瓦解潰不成軍。首領衛固被曹軍砍了腦袋,餘黨束手歸降。
河東危機成功化解,此後,河東在杜畿治理下,恢複生產,百姓安居樂業。此時中原各地仍硝煙四起,河東卻風景這邊獨好,河東郡成為黃河以北眾多郡縣中最早實現“安定團結”的大郡,杜畿功不可沒。杜畿在河東一待就是十六年,十幾年中政績考核,杜畿的河東郡總是位列榜首。
杜畿的兒子杜恕後來也位居高官,但杜家最有出息的,不是杜畿也不是兒子杜恕,而是孫子杜預。
河東郡是並州大郡,河東平定,並州就等於平定了一半。
建安十一年(206)正月,曹操親率大軍征討高幹。世子曹丕奉命留守鄴城,這是作為父親的曹操對兒子曹丕的一次大考。河北剛剛平定,曹氏初來乍到,勢力尚未穩固。這時大軍遠出,難保袁氏舊部不生事端。河北地方千裏,庶務繁多,千頭萬緒,不啻一國,治理難度很大,曹丕深知其父用心之良苦,絲毫不敢怠慢。守成不易,創業更難。
曹丕留守鄴城,憂深責重,並不輕鬆,其父曹操已是知天命之年,卻仍不顧辛勞,率軍遠征,更為艱難。曹操想在有生之年為兒子打下一片天地,天下的父愛大抵如此。父愛如山,愛得深沉。
時值寒冬,冷風刺骨,山裏的風格外凜冽,曹操率軍一路頂風冒雪千裏躍進太行山。群山連綿,溝壑縱橫,雄踞於華北平原與山西高原之間,地勢險峻的太行山,給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聞名天下的太行八陘,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關要隘。在地殼板塊間巨大力量的擠壓下,太行山脈產生了強烈的褶皺和斷裂,形成八條險峻的峽穀通道即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太行八陘。
太行八陘由北至南依次為:軍都陘、飛狐陘、蒲陰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曹操率軍走的就是太行八陘中的滏口陘。
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北六十裏外的滏口陘,滏陽河蜿蜒東流;神麇山、滏山夾河而峙,形成一道山口,是為滏口。滏口陘因滏口而得名。進入滏口,一路翻山越嶺,約三百裏即是壺關(今山西黎城東陽關附近)。滏口自古就是鄴城門戶,滏口陘又是晉陽(今山西太原)至鄴城的交通要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