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後悔沒把自己的相機帶來跟他搶點兒生意。當初不帶是擔心太招眼了(就算不帶相機也相當招眼,隻有我一個漢族嘛),會嘩眾取寵,傷害傳統婚禮的完整感覺(同時也想好好感受這種山野深處最民間的婚禮,怕光顧著拍照,光顧著去看鏡頭中那一點點郵票大小的世界,而錯過更大更豐富的世界)。原來,對於相機,大家都不稀奇的。況且除了拍立得,現場還有一個更牛的大家夥——有人還扛著錄像機。原來,時髦這東西,哪怕遠在深山也能跟得上趟兒。
然而等看到新娘時,又深深覺得生活仍在傳統的道路上四平八穩地照舊行進。從外界沾染到的時髦與精致,影響到的似乎隻有生活最表層。
那個新娘子有一張標準的牧羊女麵孔,黯淡、粗糙,被白色的傳統塔裙和婚紗襯得有些狼狽。她緊張而悲傷。
至於新郎,一開始我根本沒認出來。一大群小夥子跑來跑去,個個衣衫皺皺巴巴,褲腳髒兮兮的。大家指著其中一人說:“那個,就是那個!”還沒等我看清,那群人又呼啦啦跑掉了,個個忙得團團轉。
後來總算認準了,當他劈柴的時候,大家為我指了出來。我大吃一驚,連斯馬胡力都比他穿得整齊!
再說了,這可是他大喜的日子啊,劈柴這種事誰幹不行?也太操心了吧?
接下來他又親自打掃婚房。婚房是一頂剛搭成的嶄新的鐵架氈房,蒙著潔白的帆布,講究極了。但裏麵空無一物,滿地羊糞和青草,且凹凸不平。眼看新娘就要到了,姑娘媳婦們才開始灑掃。新郎揮動鐵鍁,填完房間裏的大坑再填小坑。(頭一天幹什麼去了?)隻見他滿頭大汗,腳上一雙破膠鞋,褲子的膝蓋處打著補丁,令人萬分憐憫。
大家都覺得一切就緒,都停下手來了,他還在四處查看,又挑了幾擔水送到夥房那邊。
直到最後關頭,迎親的人已經回來報第一次喜了,他才終於停下手邊的活兒開始拾掇自己。
女孩子打扮的時候有女伴幫忙是正常的事,但男的打扮時旁邊也站個小夥子侍候著就大不對頭了。於是他仍然自己照顧自己。
他一個人跑到屋後溪水邊掬了捧水洗了把臉,又往頭發上淋了些水簡單洗了洗,然後進屋換裝。等再出來時,頓時就很有新郎的架勢了。渾身筆挺,白襯衣、紅領帶、深色西裝。這身行頭,不管在全國哪個地方,不管村莊還是城市,無論去哪兒結婚都差不了。
然而新鞋子卻找不到了!他急得快哭了。好半天,才總算有個姑娘幫他取來了皮鞋。他一把奪過來,飛快跑到遠處的水邊坐下來換,再用力地擦皮鞋,然後從口袋裏掏出小梳子和小鏡子,仔細梳頭發。身邊人來人往,似乎沒一個人注意到他。他的孤獨令我同情不已。
新娘的到來是很突然的事。大家吃完手抓肉後,正成群結隊在門前空地上休息、聊天(門前草地上東一塊西一塊到處鋪著花氈,每塊花氈上都坐著幾個人)。突然一個小夥子駕著一匹裝扮異常華麗的白馬穿過人群急速衝向主氈房,引起嘩然騷動。然而那馬在門前猛然勒停,轉一圈又沿原路返回,奔向山穀盡頭。大家一起衝那小夥子歡呼,一起喊道:“恰秀呢?恰秀呢?”——“恰秀”是拋撒糖果的禮儀。果然,兩個戴著莊重的白蓋頭、渾身盛裝的老婦人抬著一大包用餐布兜裹的糖果從主氈房走出來,將糖果大把大把抓起拋向人群。大家歡呼聲更甚。孩子們全跑上前撿糖果,大人雖然不和小孩子搶,但若有掉落自己腳邊的,也會撿起來揣進口袋。食物怎可踐踏腳下。
我很後悔沒把自己的相機帶來跟他搶點兒生意。當初不帶是擔心太招眼了(就算不帶相機也相當招眼,隻有我一個漢族嘛),會嘩眾取寵,傷害傳統婚禮的完整感覺(同時也想好好感受這種山野深處最民間的婚禮,怕光顧著拍照,光顧著去看鏡頭中那一點點郵票大小的世界,而錯過更大更豐富的世界)。原來,對於相機,大家都不稀奇的。況且除了拍立得,現場還有一個更牛的大家夥——有人還扛著錄像機。原來,時髦這東西,哪怕遠在深山也能跟得上趟兒。
然而等看到新娘時,又深深覺得生活仍在傳統的道路上四平八穩地照舊行進。從外界沾染到的時髦與精致,影響到的似乎隻有生活最表層。
那個新娘子有一張標準的牧羊女麵孔,黯淡、粗糙,被白色的傳統塔裙和婚紗襯得有些狼狽。她緊張而悲傷。
至於新郎,一開始我根本沒認出來。一大群小夥子跑來跑去,個個衣衫皺皺巴巴,褲腳髒兮兮的。大家指著其中一人說:“那個,就是那個!”還沒等我看清,那群人又呼啦啦跑掉了,個個忙得團團轉。
後來總算認準了,當他劈柴的時候,大家為我指了出來。我大吃一驚,連斯馬胡力都比他穿得整齊!
再說了,這可是他大喜的日子啊,劈柴這種事誰幹不行?也太操心了吧?
接下來他又親自打掃婚房。婚房是一頂剛搭成的嶄新的鐵架氈房,蒙著潔白的帆布,講究極了。但裏麵空無一物,滿地羊糞和青草,且凹凸不平。眼看新娘就要到了,姑娘媳婦們才開始灑掃。新郎揮動鐵鍁,填完房間裏的大坑再填小坑。(頭一天幹什麼去了?)隻見他滿頭大汗,腳上一雙破膠鞋,褲子的膝蓋處打著補丁,令人萬分憐憫。
大家都覺得一切就緒,都停下手來了,他還在四處查看,又挑了幾擔水送到夥房那邊。
直到最後關頭,迎親的人已經回來報第一次喜了,他才終於停下手邊的活兒開始拾掇自己。
女孩子打扮的時候有女伴幫忙是正常的事,但男的打扮時旁邊也站個小夥子侍候著就大不對頭了。於是他仍然自己照顧自己。
他一個人跑到屋後溪水邊掬了捧水洗了把臉,又往頭發上淋了些水簡單洗了洗,然後進屋換裝。等再出來時,頓時就很有新郎的架勢了。渾身筆挺,白襯衣、紅領帶、深色西裝。這身行頭,不管在全國哪個地方,不管村莊還是城市,無論去哪兒結婚都差不了。
然而新鞋子卻找不到了!他急得快哭了。好半天,才總算有個姑娘幫他取來了皮鞋。他一把奪過來,飛快跑到遠處的水邊坐下來換,再用力地擦皮鞋,然後從口袋裏掏出小梳子和小鏡子,仔細梳頭發。身邊人來人往,似乎沒一個人注意到他。他的孤獨令我同情不已。
新娘的到來是很突然的事。大家吃完手抓肉後,正成群結隊在門前空地上休息、聊天(門前草地上東一塊西一塊到處鋪著花氈,每塊花氈上都坐著幾個人)。突然一個小夥子駕著一匹裝扮異常華麗的白馬穿過人群急速衝向主氈房,引起嘩然騷動。然而那馬在門前猛然勒停,轉一圈又沿原路返回,奔向山穀盡頭。大家一起衝那小夥子歡呼,一起喊道:“恰秀呢?恰秀呢?”——“恰秀”是拋撒糖果的禮儀。果然,兩個戴著莊重的白蓋頭、渾身盛裝的老婦人抬著一大包用餐布兜裹的糖果從主氈房走出來,將糖果大把大把抓起拋向人群。大家歡呼聲更甚。孩子們全跑上前撿糖果,大人雖然不和小孩子搶,但若有掉落自己腳邊的,也會撿起來揣進口袋。食物怎可踐踏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