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夏年紀小,精力也弱,做完作業,不等小秋在廖晨處上完課,她就撐不住先睡了。
小秋回來,就隻見小姨靠在炕頭正在織毛線——這毛線還是中秋節王利民去吳家,李希阿姨給的,說讓給小秋小夏織件毛衣。
宋秀蓮平時做家務照料兒女,還要做縫紉活兒,不得閑織毛衣。宋秀菊就主動請纓,接了這個活計。
李希給的是五斤毛線,兩斤玫瑰紅,兩斤藏青。還有一斤開司米線,是給小秋小夏織圍巾帽子手套的,則是半斤白色半斤大紅。
而此時,小秋卻看見宋秀菊手裏捧著的是一團米色的毛線團……咦,不記得李希阿姨給的毛線有米色啊?
難道是她眼睛花了?還是燈下的色差?
“小秋回來了,你洗把手,我這就給你衝雞蛋水去!”宋秀菊一邊說著,一邊放下手中的毛線,下了炕。
小秋笑著答應著,將肩上的書包放下,裝作無意走到炕前,將手中握著的手帕比在那一團毛線上——手帕是白的,毛線顏色稍深,更確切地說應該是米灰色——可以確定,並非她眼花,也不是燈下出了色差。
毛線已經織了一截,用的棒針,織的鬆軟,應該是一條圍巾吧?米灰色,或許是小姨給自己織的?或者,是給小舅織的?小舅皮膚白,倒是挺合適的。
小秋將手帕裝進口袋裏,在小姨轉身回來之前,離開了炕沿,走到屋角洗手去了。
第二天一早,王利民就去葦塘裏下了扣兒。
地裏的活兒幹完了,暫時不用上工,王利民就順著各處的水渠溝塘轉悠,尋摸下網的地方。
他買的不是拋網,也不是小抄網,而是一張架網,幾個人抬著撈魚的那種,水麵太大了不行,水溝太小的也施展不開,要找個有魚還得大小麵積合適的地方才好用。
轉悠了半天也不得所以,借著中午喂雞的功夫,他還是虛心向大侄子成海請教起來。
別看成海平日裏寡言少語的,一臉憨厚,甚至有一點點木訥,一說起捉魚來,簡直像是換了一個人,瞬間自信起來,話也多了,簡直是滔滔不絕:“二叔,你買了網?我跟你去看看吧,看看網大小,才好定地方……架網啊,那就去東邊的塘子裏撈,那邊有藕,又挨著葦塘,多年沒清池子,一定有大魚……給我大奶奶過壽,可得逮條大魚,最起碼也得個四五斤的才行啊……快走啊,二叔!”
等他催著王利民回到家,拿出網子來一看,成海立刻就給了個準確地定位:“就東邊塘子南沿兒那邊,有個小分叉,在那邊一堵,趕著往岸上走,水不是太深,又背靜,關鍵是沒有葦子,有水草,也都是柔軟的星星草,沒有查子草,不掛網子,還養魚,指定有大魚!”
小夏年紀小,精力也弱,做完作業,不等小秋在廖晨處上完課,她就撐不住先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