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2 / 2)


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

薛濤(768年——832年),唐代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今西安市)人。父薛鄖仕宦入蜀,死後,妻女流寓蜀中。薛濤姿容美豔,性敏慧,洞曉音律,多才藝,聲名傾動一時。德宗貞元(785年—804年)中,韋皋(746年—808年)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召令賦詩侑酒,遂入樂籍。後袁滋、武元衡、杜元穎、郭釗、李德裕等相繼鎮蜀,她都以歌伎兼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韋皋曾擬奏請朝廷授以秘書省校書郎的官銜,格於舊例,未能實現;脫樂籍後定居成都浣花溪。

薛濤的父親薛勳,曆來克守祖訓一心報國,可謂皇家的心腹,所以朝廷將他從兵部主事提升為成都刺史,奉旨西出,於是薛勳攜全家人來到成都。當時薛濤隻有四、五歲,是薛勳唯一的掌上明珠。

成都地處岷江上遊,坐落在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的成都平原中部。這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二千三百多年前秦滅蜀國以後,就在這裏大規模修建城池,其後曆代為蜀郡郡治、益州州治,蜀漢政權及前、後蜀政權所在地。在漢代,成都因織錦業發達,設專門錦官管理,被稱為錦官城或錦城。後蜀皇帝在城區遍種芙蓉,因而又稱為芙蓉城或蓉城。公元8世紀,隨著大唐帝國開元盛世的出現,成都迎來了它經濟發展的高峰:物產殷阜、商業發達;市區鋪肆林立,貨物山積。各類商品交易活動,往往從白晝延續到深夜。“江山之秀,羅錦之麗,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實為“天下繁侈”。(《成都記序》、《元和郡縣誌·逸文》卷二)“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成都的富庶繁榮,引來各類遊人,激發了無數騷人墨客對它的稱頌與讚詠,這一切,使這座曆史悠久的古城極富詩情畫意,充滿一種濃厚的文化藝術氣氛。

薛濤幼時即顯過人天賦,八歲能詩,其父曾以“詠梧桐”為題,吟了兩句詩“庭除一古桐,聳幹入雲中”;薛濤應聲即對“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一語成讖,薛濤的對句似乎預示了她一生的命運。

薛濤六歲那年,離成都不遠的綿竹縣發生了一場兵變,身為成都刺史的薛勳自當出麵平息這場動亂,不想在平叛後回程的路上,卻中了暗箭,回府不久就身亡了。

薛勳一生,居官清廉,生前隻靠薪奉節儉度日,薛勳死後,撇下薛濤孤兒寡母。

薛濤與母親裴氏相依為命,開始靠微薄的撫恤金還勉強度日,隨著經濟的動蕩,不得不變賣些家產衣物補貼生活,再以後就無以為計了。薛濤之母本也是出身書香之家,為人忠厚本分,丈夫在世時雖然生活十分儉樸,卻也從未作過大難,今天隻留下自己這個半老不少的婦人,領著一個不成年的女孩,實在是時光難熬,終日裏愁眉不展,淚染衣襟。一個本分的婦道人家,哪裏經得起這如此重創,不幾年就因饑寒交迫而重病纏身了,還不到十歲的薛濤,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眼睜睜的看著母親痛苦地離開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