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1 / 3)

回到原文,我們先想一下,對於我們每一個後天來講,什麼是上古之人?上古之人可以理解為胎兒,也就是先天。胎兒隻用了十個月,就完成了人類幾億年的進化,從一個小小的受精卵,變成一個五髒六腑俱全的生命體,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而“今時之人”,當指我們的後天。

“春秋皆度百歲”這句,講一下“春秋”。古代表示“年”的名詞有很多,《爾雅》曰:“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這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一個相對的時間段。比如“年”,“年者,取禾一孰也”,這種說法是代表穀物的成熟,另一種說法是說“年”

是一個怪獸。“歲”也有年景之意。“祀”指年終祭祀。其中最古雅的“一年”

的指稱當是“春秋”二字。為什麼古代用春秋來代表一年,不用冬夏?這是從“氣”上論,春與秋,最關鍵的是氣平均。夏日太長,冬日太短,一個陽盛,一個陰盛。隻有春秋陰陽的氣,是平衡、平均的。

“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這句,所謂皆度百歲,也可以理解為每個人都活到自己的命數,而不是真的活到一百歲。中國人對生命的觀念實際上是非常有趣的,始終認為“人各有命”。比如孔子命數是73歲,孟子是84歲,聖人連這兩個命數都躲不過,我們老百姓就自祈多福吧。但其中有個重要的點:就是真正的壽終是沒病沒災,心裏清清楚楚,安排好一切,甚至自己換好衣服,從容走掉,才算數。在這點上說,孔子真是得道之人。

比如孔子知道自己要死了,他就整天拄著拐杖站在門口等一個人,這個孤獨的老人,妻子、兒子都先他而去了,他對後事的安排全要靠一個學生,這個學生一定要具備幾大才能。第一,有錢。孔老夫子也知道沒有錢是辦不成事的。你們不要以為老師總希望學生餓著肚子學習,在什麼地界說什麼話,幹什麼事,就是孔夫子的明白之處。老天生仲尼,就一定要生一個有錢的學生讚助他,否則他這一輩子怎麼過?!都說去周遊列國,行,下次去衛國吧,錢呢?誰出啊?吃什麼、喝什麼、住哪兒,不都得花錢嗎?

那麼誰是孔夫子的讚助商呢?此人一定在七十二賢人之內。但是孔子會表露出對他的喜歡嗎?如果表現出喜歡,豈不是有貪他錢財之嫌?所以,孔子對這個人的態度很有趣,有點依戀,又有點疏離,隻要這人因為有錢就言語“傲嬌”時,孔子就還得訓斥,大家猜猜這個人是誰?

此人姓端木,名賜,字子貢,為孔子“受業身通”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子貢不僅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辦事通達,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

回到原文,我們先想一下,對於我們每一個後天來講,什麼是上古之人?上古之人可以理解為胎兒,也就是先天。胎兒隻用了十個月,就完成了人類幾億年的進化,從一個小小的受精卵,變成一個五髒六腑俱全的生命體,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而“今時之人”,當指我們的後天。

“春秋皆度百歲”這句,講一下“春秋”。古代表示“年”的名詞有很多,《爾雅》曰:“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這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一個相對的時間段。比如“年”,“年者,取禾一孰也”,這種說法是代表穀物的成熟,另一種說法是說“年”

是一個怪獸。“歲”也有年景之意。“祀”指年終祭祀。其中最古雅的“一年”

的指稱當是“春秋”二字。為什麼古代用春秋來代表一年,不用冬夏?這是從“氣”上論,春與秋,最關鍵的是氣平均。夏日太長,冬日太短,一個陽盛,一個陰盛。隻有春秋陰陽的氣,是平衡、平均的。

“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這句,所謂皆度百歲,也可以理解為每個人都活到自己的命數,而不是真的活到一百歲。中國人對生命的觀念實際上是非常有趣的,始終認為“人各有命”。比如孔子命數是73歲,孟子是84歲,聖人連這兩個命數都躲不過,我們老百姓就自祈多福吧。但其中有個重要的點:就是真正的壽終是沒病沒災,心裏清清楚楚,安排好一切,甚至自己換好衣服,從容走掉,才算數。在這點上說,孔子真是得道之人。

比如孔子知道自己要死了,他就整天拄著拐杖站在門口等一個人,這個孤獨的老人,妻子、兒子都先他而去了,他對後事的安排全要靠一個學生,這個學生一定要具備幾大才能。第一,有錢。孔老夫子也知道沒有錢是辦不成事的。你們不要以為老師總希望學生餓著肚子學習,在什麼地界說什麼話,幹什麼事,就是孔夫子的明白之處。老天生仲尼,就一定要生一個有錢的學生讚助他,否則他這一輩子怎麼過?!都說去周遊列國,行,下次去衛國吧,錢呢?誰出啊?吃什麼、喝什麼、住哪兒,不都得花錢嗎?

那麼誰是孔夫子的讚助商呢?此人一定在七十二賢人之內。但是孔子會表露出對他的喜歡嗎?如果表現出喜歡,豈不是有貪他錢財之嫌?所以,孔子對這個人的態度很有趣,有點依戀,又有點疏離,隻要這人因為有錢就言語“傲嬌”時,孔子就還得訓斥,大家猜猜這個人是誰?

此人姓端木,名賜,字子貢,為孔子“受業身通”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子貢不僅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辦事通達,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

連孔子都佩服他賺錢的能力,《論語·先進》中記載孔子說:“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意思是說顏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卻窮得叮當響,連吃飯都成問題,而子貢不被命運擺布,猜測行情,且每每猜對。也就是說子貢想賺哪筆錢就能賺到哪筆錢,今天挖了金子,金子就開始升值,明天想炒股票,股票就漲。子貢這一輩子從來就沒有為賺錢這事發過愁,隻要他想幹,他一定會成功。我甚至認為,他就是老天派來撫慰孤獨的老夫子的。但夫子的內心還是不平,所以《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比如,子謂子貢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