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馬青霞:豪門富孀的財富傳奇(1 / 3)

當年的劉致中兄弟五人分為老五門,第十二世的劉耀德是老五家的後人。這一門不太注重做官,而是專心經營工商實業,加上人脈不旺,曆代單傳,祖宗財產沒有經過分割離散,因此成為德字輩二十八個同族兄弟中的第一豪富。當時劉氏家族中,男性大都抽大煙,孩子尚在繈褓,就往臉上噴煙氣,有意讓其染上煙癮。他們這樣做的邏輯是:抽大煙的人坐不住,所以不能長期從事賭博活動。劉氏家產怎麼也花不完,隻有賭博這個無底洞才會敗壞全部財產。劉耀德就是按照這樣的奇怪邏輯染上鴉片煙癮的。

劉耀德是典型的紈絝子弟,為人不壞,出手大方,在族人中頗得好評;但是,他的輕薄放蕩也遠近聞名。尉氏當地流傳著許多劉耀德的豪富故事:不滿20歲的他,花錢捐了一個山西試用道的四品候補官銜,為了誇富,他曾經在開封城樓撒過金葉子,在南京玄武湖扔過銀元寶。他到各地巡視生意時,經常包下整座妓院,令妓女脫光衣服在室內等候。他逐一走進房內,隻是在每個妓女臀部拍兩下,戲稱之為“拍響瓜”。

劉耀德自幼體弱又嗜好鴉片,後來又生了搭背瘡,他與馬青霞結婚後一直沒有生育。為了給劉耀德治病,寡母楊氏曾遍貼告示,廣請天下名醫,聲言有來為兒子診治的,每天賞一個銀元寶。令她沒有想到的是,無良大夫把劉耀德當成“提款機”,為了多得賞銀而故意拖延時日,結果反而耽誤了治療。久治不愈的劉耀德於1901年去世之後,母親楊氏才意識到自己的各種錯誤行徑,於悔恨交加中哀傷過度,不久也離開人世。


周作人印象中的富孀傳說

劉耀德去世時隻有27歲,妻子馬青霞年僅25歲。為了爭奪巨額遺產,族人爭著要做劉耀德的繼子,劉耀德的靈柩因此被停放在寺廟裏不能安葬。為了捍衛自己的遺產繼承權,馬青霞在婆婆楊氏配合下聲稱遺子在腹,到開封與已經懷孕的劉耀德姐姐秘密同住,成功抱養了劉耀德姐姐生育的雙胞胎中的一個,起名劉鼎元。劉氏族人紛紛懷疑,並且對馬青霞懷恨在心。隨著婆婆楊氏去世,孤兒寡母的處境變得更加險惡。於是便有了周作人印象中的富孀傳說。

晚年周作人在《知堂回想錄》中回憶說,1907年12月,河南留學同鄉會在日本創刊《河南》月刊,他和同胞兄長周樹人,被安徽壽州人孫竹丹拉去撰寫文章。《河南》月刊的總編輯是著名國學家、江蘇儀征人劉師培。負責支付稿費的是秘密從事革命活動的河南開封人、同盟會會員程克。“程克記得也是民國初年的一個議員,那時不知道在學什麼,為什麼老是在日本旅行,也不明白他與《河南》的關係,是同鄉會長麼,是雜誌社長,還是會計呢?總之,關於這月刊雜誌的一切都不明了,隻聽得一種傳說,說河南有一位富家寡婦,帶著一個獨生兒子過活,本家的人覬覦她的財產,陰謀侵略,她覺得不能安居,隻能叫兒子來東京留學,自己也跟了出來。她把一筆款捐給同鄉會,舉辦公益事情,一麵也求點保護,這樣便是《河南》月刊的緣由。至於事實有無出入,那就不得而知了。”

當年的劉致中兄弟五人分為老五門,第十二世的劉耀德是老五家的後人。這一門不太注重做官,而是專心經營工商實業,加上人脈不旺,曆代單傳,祖宗財產沒有經過分割離散,因此成為德字輩二十八個同族兄弟中的第一豪富。當時劉氏家族中,男性大都抽大煙,孩子尚在繈褓,就往臉上噴煙氣,有意讓其染上煙癮。他們這樣做的邏輯是:抽大煙的人坐不住,所以不能長期從事賭博活動。劉氏家產怎麼也花不完,隻有賭博這個無底洞才會敗壞全部財產。劉耀德就是按照這樣的奇怪邏輯染上鴉片煙癮的。

劉耀德是典型的紈絝子弟,為人不壞,出手大方,在族人中頗得好評;但是,他的輕薄放蕩也遠近聞名。尉氏當地流傳著許多劉耀德的豪富故事:不滿20歲的他,花錢捐了一個山西試用道的四品候補官銜,為了誇富,他曾經在開封城樓撒過金葉子,在南京玄武湖扔過銀元寶。他到各地巡視生意時,經常包下整座妓院,令妓女脫光衣服在室內等候。他逐一走進房內,隻是在每個妓女臀部拍兩下,戲稱之為“拍響瓜”。

劉耀德自幼體弱又嗜好鴉片,後來又生了搭背瘡,他與馬青霞結婚後一直沒有生育。為了給劉耀德治病,寡母楊氏曾遍貼告示,廣請天下名醫,聲言有來為兒子診治的,每天賞一個銀元寶。令她沒有想到的是,無良大夫把劉耀德當成“提款機”,為了多得賞銀而故意拖延時日,結果反而耽誤了治療。久治不愈的劉耀德於1901年去世之後,母親楊氏才意識到自己的各種錯誤行徑,於悔恨交加中哀傷過度,不久也離開人世。


周作人印象中的富孀傳說

劉耀德去世時隻有27歲,妻子馬青霞年僅25歲。為了爭奪巨額遺產,族人爭著要做劉耀德的繼子,劉耀德的靈柩因此被停放在寺廟裏不能安葬。為了捍衛自己的遺產繼承權,馬青霞在婆婆楊氏配合下聲稱遺子在腹,到開封與已經懷孕的劉耀德姐姐秘密同住,成功抱養了劉耀德姐姐生育的雙胞胎中的一個,起名劉鼎元。劉氏族人紛紛懷疑,並且對馬青霞懷恨在心。隨著婆婆楊氏去世,孤兒寡母的處境變得更加險惡。於是便有了周作人印象中的富孀傳說。

晚年周作人在《知堂回想錄》中回憶說,1907年12月,河南留學同鄉會在日本創刊《河南》月刊,他和同胞兄長周樹人,被安徽壽州人孫竹丹拉去撰寫文章。《河南》月刊的總編輯是著名國學家、江蘇儀征人劉師培。負責支付稿費的是秘密從事革命活動的河南開封人、同盟會會員程克。“程克記得也是民國初年的一個議員,那時不知道在學什麼,為什麼老是在日本旅行,也不明白他與《河南》的關係,是同鄉會長麼,是雜誌社長,還是會計呢?總之,關於這月刊雜誌的一切都不明了,隻聽得一種傳說,說河南有一位富家寡婦,帶著一個獨生兒子過活,本家的人覬覦她的財產,陰謀侵略,她覺得不能安居,隻能叫兒子來東京留學,自己也跟了出來。她把一筆款捐給同鄉會,舉辦公益事情,一麵也求點保護,這樣便是《河南》月刊的緣由。至於事實有無出入,那就不得而知了。”

周作人的上述回憶與曆史事實之間確實存在一些“出入”。《河南》月刊的編輯兼發行人署名為“武人”,實際上是張鍾端為總經理,劉積學為總編輯,其他主要人員還有程克、餘誠、潘印佛(祖培)、曾昭文、陳伯昂、李錦公、王傳琳等。其中的劉積學是河南新蔡人,清末舉人,1880年出生,1905年留學日本並加入同盟會。該刊簡章介紹:“本報為河南留東同人所組織,對於河南有密切之關係,故直名曰《河南》……本社所有經費均尉氏劉青霞女士所出,暫以二萬元先行試辦;候成效卓著時再增巨資,以謀擴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