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種:嚴複與呂碧城的師生情緣(1 / 3)

關於自己與呂碧城的初步交往,嚴複在9月7日寫給甥女何紉蘭的長篇書信中介紹說:

吾來津半月,與碧城見過五六麵,談論多次,見得此女實是高雅率真,明達可愛,外間謠諑,皆因此女過於孤高,不放一人在於眼裏之故。英斂之、傅潤沅所以毀謗之者,亦是因渠不甚佩服此二人也。據我看來,甚是柔婉服善,說話間,除自己剖析之外,亦不肯言人短處。……渠看書甚多,然極少佩服孔子,坦然言之;想他當日出而演說之時,總有一二回說到高興處,遂為守舊人所深嫉也。


嚴複與呂碧城的婚姻觀念

嚴複在1908年9月7日寫給甥女何紉蘭的長篇書信中,還專門談到他與呂碧城關於婚姻不自由的高度共識:

吾一日與論自由結婚之事,渠雲,據他(她)看去,今日此種社會,尚是由父母主婚為佳,何以言之?父母主婚雖有錯時,然而畢竟尚少;即使錯配女子,到此尚有一命可以推委。至今日自由結婚之人,往往皆少年無學問、無知識之男女。當其相親相愛,切定婚嫁之時,雖旁人冷眼明明見其不對,然如此之事何人敢相參預,於是苟合,謂之自由結婚。轉眼不出三年,情境畢見,此時無可委過,連命字亦不許言。至於此時,其悔恨煩惱,比之父兄主婚者尤深,並且無人為之憐憫,此時除自殺之外,幾無路走。渠雖長得不過二十五歲,所見多矣。中國男子不識義字者比比皆是,其於父母所定尚不看重,何況自己所挑?且當挑時,不過彼此皆為色字,過時生厭,自爾不終;若是苟且而成,更是看瞧不起,而自家之害人罪過,又不論也。其言如此。我聞其言,不意此女透澈至此。

與這段話相對應,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過:

無論自願的形式是受到保護,還是遭受踐踏,奴役依舊是奴役。甘受奴役的現象發生於整個中世紀,在德國直到三十年戰爭後還可以看到。普魯士在1806年戰敗之後,廢除了依附關係,同時還取消了慈悲的領主們照顧貧、病和衰老的依附農的義務,當時農民曾向國王請願,請求讓他們繼續處於受奴役的地位——否則在他們遭受不幸的時候誰來照顧他們呢?……無論如何,我們必須認定,平等是有例外的。對於缺乏自我規定的意誌來說,平等是無效的。

恩格斯所區分的是恰好相反的兩種文明境界和人生價值。在西方社會裏,雖然也存在著人身依附性質的甘受奴役,但是從古希臘、古羅馬以來的主流文明,所正麵提倡的一直是自由、平等、民主、憲政、博愛、和諧的價值譜係,也就是胡適於1918年在《新青年》“易卜生號”中,破天荒第一次為中國社會引進的“健全的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念。與這種更加先進文明的價值要素和價值譜係相比較,既心高氣傲、目中無人又不得不在男女婚姻方麵依賴於父母之命的呂碧城,以及自以為學貫中西卻偏偏反對婚姻自由的嚴複,依然停留在因為“缺乏自我規定的意誌”而“甘受奴役”的前文明的思想局限之中。他們對於中國傳統農耕遊牧及等級專製社會的父權家庭、官權社會、皇權國家的強權專製,仍保留著根深蒂固的依賴心理。

關於自己與呂碧城的初步交往,嚴複在9月7日寫給甥女何紉蘭的長篇書信中介紹說:

吾來津半月,與碧城見過五六麵,談論多次,見得此女實是高雅率真,明達可愛,外間謠諑,皆因此女過於孤高,不放一人在於眼裏之故。英斂之、傅潤沅所以毀謗之者,亦是因渠不甚佩服此二人也。據我看來,甚是柔婉服善,說話間,除自己剖析之外,亦不肯言人短處。……渠看書甚多,然極少佩服孔子,坦然言之;想他當日出而演說之時,總有一二回說到高興處,遂為守舊人所深嫉也。


嚴複與呂碧城的婚姻觀念

嚴複在1908年9月7日寫給甥女何紉蘭的長篇書信中,還專門談到他與呂碧城關於婚姻不自由的高度共識:

吾一日與論自由結婚之事,渠雲,據他(她)看去,今日此種社會,尚是由父母主婚為佳,何以言之?父母主婚雖有錯時,然而畢竟尚少;即使錯配女子,到此尚有一命可以推委。至今日自由結婚之人,往往皆少年無學問、無知識之男女。當其相親相愛,切定婚嫁之時,雖旁人冷眼明明見其不對,然如此之事何人敢相參預,於是苟合,謂之自由結婚。轉眼不出三年,情境畢見,此時無可委過,連命字亦不許言。至於此時,其悔恨煩惱,比之父兄主婚者尤深,並且無人為之憐憫,此時除自殺之外,幾無路走。渠雖長得不過二十五歲,所見多矣。中國男子不識義字者比比皆是,其於父母所定尚不看重,何況自己所挑?且當挑時,不過彼此皆為色字,過時生厭,自爾不終;若是苟且而成,更是看瞧不起,而自家之害人罪過,又不論也。其言如此。我聞其言,不意此女透澈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