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李超:女大學生之死的轟動效應(1 / 3)

在胡適看來,李超的一生遭遇,可以用做無數中國女子的寫照,可以用做中國家庭製度的研究資料,可以用做研究中國女子問題的起點,可以算做中國女權史上的一個重要犧牲者。於是,他依據李超生前的往來書信,翔實敘述了李超“一生所受的艱苦,所抱的誌願”。

李超20歲那年還沒有訂婚,她的兄嫂都很不高興,很想把她早早打發出去,他們就算了卻一樁心事,可以安享李超父母遺留的全部家產。由於嗣兄李惟琛包辦婚姻時“擇人但論財產”,而李超卻重學行,兩個人“各執意見,致起齬齟”,李超“慮家庭專製,恐不能進其素願,緣此常懷隱憂,故近來體魄較昔更弱。稍有感觸,便覺頭痛”。在這種情況下,李超更加急於外出求學,以躲避這種男權專製的包辦婚姻。她的嗣兄李惟琛不願意她遠去,“也隻是怕她遠走高飛做一隻出籠的鳥,做一個終身不嫁的眼中釘”。

李超身在廣州的兩年,李惟琛拒絕支付她的讀書費用,強迫她返回鄉下接受包辦婚姻。李超“環顧親舊,無一心腹”,隻有大姐李惟鈞和姐夫歐壽鬆等少數親友,願意提供切實幫助。她此前一直依賴嫂嫂陳文鴻、姐夫歐壽鬆、堂弟李惟幾、本家李典五、堂姐李伯援等人私下讚助的學習經費。姐夫歐壽鬆甚至借錢供她讀書。李超在廣州換了幾處學堂,總覺得不滿意。她的朋友梁惠珍在北京高等女子師範學校寫信勸她到北京求學。李超把幾篇舊作寄給梁惠珍,請她轉呈當時的校長方還先生申請插班學習,後來又托同鄉京官說情,方還校長才批準她來校旁聽。

李超得到李典五的借款,又得到歐壽鬆擔任學費的承諾,遂於1918年7月動身來到北京。她的兄嫂知道後不但不肯接濟款項,還寫信給歐壽鬆,警告他不許繼續接濟李超讀書。李超因此悲憤交加,病情也變得越來越重。胡適談到李超病重期間,姐夫歐壽鬆寫信勸她排解心事保重身體時所說的一句極傷心的趣話——“吾妹今日境遇與兄略同。所不同者,兄要用而無錢,妹則有錢而不得用”——時,憤然質問道:李超有錢而不得用,以至於受種種困苦艱難,以至於病,以至於死,“這是誰的罪過?……這是什麼製度的罪過?”

整篇《李超傳》主要是圍繞李超家庭成員之間的經濟利益組織材料,在這篇傳記的結尾,胡適為李超之死歸納概括了這樣四個問題:

其一是家長族長的專製。“爾五叔為族中之最尊長者,二伯娘為族中婦人之最長者。若不稟報而行,恐於理不合。”

其二是女子教育問題。“儂等祖先為鄉下人,所有遠近鄉鄰女子,並未曾有人開遠遊求學之先河,今爾苦孑身先行,事屬罕見創舉。鄉黨之人必多指摘非議。”“舉廷五叔及甫弟等均以為女子讀書稍明數字便得。”

在胡適看來,李超的一生遭遇,可以用做無數中國女子的寫照,可以用做中國家庭製度的研究資料,可以用做研究中國女子問題的起點,可以算做中國女權史上的一個重要犧牲者。於是,他依據李超生前的往來書信,翔實敘述了李超“一生所受的艱苦,所抱的誌願”。

李超20歲那年還沒有訂婚,她的兄嫂都很不高興,很想把她早早打發出去,他們就算了卻一樁心事,可以安享李超父母遺留的全部家產。由於嗣兄李惟琛包辦婚姻時“擇人但論財產”,而李超卻重學行,兩個人“各執意見,致起齬齟”,李超“慮家庭專製,恐不能進其素願,緣此常懷隱憂,故近來體魄較昔更弱。稍有感觸,便覺頭痛”。在這種情況下,李超更加急於外出求學,以躲避這種男權專製的包辦婚姻。她的嗣兄李惟琛不願意她遠去,“也隻是怕她遠走高飛做一隻出籠的鳥,做一個終身不嫁的眼中釘”。

李超身在廣州的兩年,李惟琛拒絕支付她的讀書費用,強迫她返回鄉下接受包辦婚姻。李超“環顧親舊,無一心腹”,隻有大姐李惟鈞和姐夫歐壽鬆等少數親友,願意提供切實幫助。她此前一直依賴嫂嫂陳文鴻、姐夫歐壽鬆、堂弟李惟幾、本家李典五、堂姐李伯援等人私下讚助的學習經費。姐夫歐壽鬆甚至借錢供她讀書。李超在廣州換了幾處學堂,總覺得不滿意。她的朋友梁惠珍在北京高等女子師範學校寫信勸她到北京求學。李超把幾篇舊作寄給梁惠珍,請她轉呈當時的校長方還先生申請插班學習,後來又托同鄉京官說情,方還校長才批準她來校旁聽。

李超得到李典五的借款,又得到歐壽鬆擔任學費的承諾,遂於1918年7月動身來到北京。她的兄嫂知道後不但不肯接濟款項,還寫信給歐壽鬆,警告他不許繼續接濟李超讀書。李超因此悲憤交加,病情也變得越來越重。胡適談到李超病重期間,姐夫歐壽鬆寫信勸她排解心事保重身體時所說的一句極傷心的趣話——“吾妹今日境遇與兄略同。所不同者,兄要用而無錢,妹則有錢而不得用”——時,憤然質問道:李超有錢而不得用,以至於受種種困苦艱難,以至於病,以至於死,“這是誰的罪過?……這是什麼製度的罪過?”

整篇《李超傳》主要是圍繞李超家庭成員之間的經濟利益組織材料,在這篇傳記的結尾,胡適為李超之死歸納概括了這樣四個問題:

其一是家長族長的專製。“爾五叔為族中之最尊長者,二伯娘為族中婦人之最長者。若不稟報而行,恐於理不合。”

其二是女子教育問題。“儂等祖先為鄉下人,所有遠近鄉鄰女子,並未曾有人開遠遊求學之先河,今爾苦孑身先行,事屬罕見創舉。鄉黨之人必多指摘非議。”“舉廷五叔及甫弟等均以為女子讀書稍明數字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