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收益的秘密(3 / 3)

同樣的道理,我們還可以顯見於另一隻曾經的大熱門股——中國中車。在中國南車、北車合並前,這兩隻股票在2015年趁著牛市行情都得到了爆炒,股價一氣上漲了十幾倍。當時,我初入雪球,在網絡上粉絲不多,但通過各種計算都得出結論,認為這隻股票將會像當年的中國石油一樣坑殺掉很多追高的散戶。所以堅決回避了這隻市場大牛股。後來的事實證明,這隻股票下跌一半還未見止跌,最終下跌幅度高達78%!當初人人爭而搶之,如今人人棄而厭之。時移勢易,不免讓人心生多少感慨。但是,我在2016年年底,看到中國中車如此不受歡迎,對這隻股票進行了粗略的研究,最後得出結論,認為7港幣上下的中國中車H股已經具備了長期投資價值。在我寫作本章節的時候,中國中車H股相比A股折價近36%,股價穩定在7港幣上方。我認為放在三五年的維度上,這隻股票是能為投資者帶來不錯的收益率的。

熊市買股,牛市賣股

以上,無論對大市的判斷,還是對個股的操作,我都遵守了逆人性的操作原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兩位朋友的投資經曆,以及我個人的實務操作,給我們投資股市提供的啟示,可以總結為一句話,即:熊市買股,牛市賣股。也就是說,在熊市中,我們要積極的擇股、布局,在牛市中,我們要根據形勢,擇機沽出,兌現收益。

根據過往的經驗,我們認為滬市大盤整體市盈率在10—15倍,就是低估階段;15—30倍,就是均衡階段;30倍以上,就是高估階段,這是一個我們必須非常小心的階段。結合前邊章節我們探討和總結的內容,在低估的階段,我們要積極地布局、勇於播種;在均衡階段,起初應耐心持股,後期應謹慎觀察,製定好隨時控倉、撤離的準備,而市場一旦到了高估階段,則要堅決製訂並落實撤退計劃,根據具體情況,分級、逐步退出。

一個判斷

寫到這裏,有一個問題需要厘清。眾所周知,中國股市以散戶市著稱,主場主體以散戶為主,中國股市也以“大起大落、牛短熊長”為主要特征。每三到五年,通常就會有一輪牛熊轉換的行情。可以說,牛熊市的特征非常明顯。投資者不需要掌握太多高精尖的知識,基本上就能把握住牛熊市的轉換律搏。在這種大勢背景下,“熊市買股、牛市賣股”策略是比較容易得到執行的。比如我們在第五章中提到的以投資基金為主要理財手段的孔大姐,就是很好地把握了過去我們國家的股市這一重大規律特點並加以利用最終實現了大幅收益的。一個顯見的事實,孔姐並非一位掌握了多少專業知識的投資者。甚至可以說,與千千萬萬投資者相比,孔姐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她的成功,就是“熊市買、牛市賣”的典型代表。

但是,隨著養老金等大型資金的逐步入市,以公私募基金、保險資金為代表的各式機構的逐步發展壯大,以及中國股市的逐步開放、製度建設的逐步規範和完善,可以明確預見的是,未來的中國股市一定會越來越規範和成熟,並最終與發達成熟市場接軌。也就是說,未來的市場極有可能走出“牛短熊長”的怪圈,降低、縮小波動率。那麼,在此背景下,“熊市買股、牛市賣股”的策略,是否會依然有效呢?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但同時又是一個無須過於擔心的問題。

我們在探討失衡的問題時曾說過,人性偏見造成的刻板印象將永遠存在,尤其是萬千機構、股民構成的烏合之眾更能群體性地放大這種人性偏見,所以市場先生表現給我們的狀態,總是要麼過於樂觀、要麼過於悲觀。

成熟規範的市場的確可以有效降低波動率,但牛熊市的不停轉換,卻一刻也不會停止。鍾擺理論、周期規律不會僅存於過去的經典和過去的市場中,未來一定會繼續存在。

過於擔心這個問題,無異於杞人憂天。